“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大人贪腐之名不但是现在,在乾隆朝也是人尽皆知的。对比前后奏折就能识破官员谎言的乾隆,也不可能不知道和珅在利用职权疯狂捞钱,他为何要纵容以及宠信这个蠹虫呢?
首先,和珅在八旗这个圈子里很拔尖。
和珅的家世一般(只有一个世袭三等轻车都尉),但未自暴自弃,他多年如一日地修学于咸安宫,通读四书五经并精通汉、满、蒙、藏四种语言。虽然最终学业成就一般(仅中秀才),但在热衷遛鸟听曲的八旗同仁的衬托下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注:虽然和珅出自望族“钮祜禄氏”,但他在血缘上与努尔哈赤外孙钮祜禄·遏必隆、乾隆朝重臣钮祜禄·讷亲(遏必隆的孙子)隔得很远。类似《红楼梦》里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与王熙凤、王夫人之间的关系。
凭借自己的出类拔萃,和珅很快就捞得人生第一桶金。获东阁大学士英廉的赏识接济,并成为他的孙女婿。借着这层关系,23岁的和珅才得入粘杆处成为三等侍卫,获得在乾隆身边露脸的机会。
不少人觉得和珅是因为长得帅才入得乾隆的眼,这种观点过于片面了。古代选官,相貌一直是一个重点加分项,所以皇帝的侍卫不说是全部,起码大部分的相貌都是中上之资。和珅能获乾隆眼缘,还是因为他之前勤学造就出的与众不同,他是众侍卫里少有的能在诗词字画上跟皇帝聊起来的人。
所以和珅开始了他的第一波火箭提升,乾隆三十八年被调入御前仪仗、乾隆四十年十月升乾清门侍卫、十一月升御前侍卫并于同月获正蓝旗(满洲)副都统一职。
其次,和珅善于领会皇帝意图。
乾隆四十五年正月,云南按察使弹劾云贵总督李侍尧贪赃营私。乾隆委任刚升任户部侍郎的和珅为钦差,前往云南查办此案。和珅不仅查实了他的贪赃情况(白银一万两、价值三万两左右的古玩字画),还详细调查了云贵地区的吏治和财政情况。
不过和珅对李侍尧的拟判却为“斩监候”,完全不合乾隆一朝的惯例。在李侍尧案之前,四品以上的贪腐官员,除了浙江巡抚卢焯因民众大规模请愿而免死,其余全赐自尽或死刑(包括乾隆的小舅子鄂乐舜、高恒)。果然刑部收到初审结果后改判为,“斩立决”。
和珅为何要与众不同呢?都源自他审讯李侍尧字画来历时李侍尧的答复,那些都是为皇帝准备的贡品。通过七八年的接触,和珅意识到乾隆是反感官员贪腐,但并不反感官员为他捞钱的皇帝。
看到刑部的复核后,乾隆以钦差与法司意见不合,令军机处询问各省督抚的意见。最终从善如流的皇帝,以“诸臣中既有仍请从宽者,则罪疑惟轻”为由,发上谕将斩立决改回为斩监候。
另外乾隆人生的最后两年,不仅脑子开始糊涂,语言表达能力也部分丧失,旁人常听不懂太上皇在说什么。但是和珅就是能清晰地转达太上皇的意图,这能力已经强到能左右大清的命运了(后文会详说)。
很多时候皇帝不缺忠臣、不缺善于拍马的佞臣、也不缺听话的忠犬,而缺能心照不宣领会其意图的人。
第三,和珅的理财能力非常强。
总有人说乾隆运气好,开局就被雍正送了六千万两白银。但是这些人都没有细算账,仅凭这些钱根本就不够乾隆和他的朝廷花。
比如平定大小金川这一项就耗费白银7000多万两,而乾隆的十全武功军费总投入超过白银3亿两。这还没算乾隆六下江南、广修寺院园林的开销,以及五次全国性免除赋税的损失(折白银1.4亿两以上)……
乾隆朝早前,皇帝的个人开销并不大,平均每年一百万两的样子。就这样内务府也常入不敷出,需向朝廷(户部)讨要银两。乾隆四十一年和珅成为内务府总管后,内务府的支付能力就开始大涨。
不仅可以应对皇帝日益扩大的花销(乾隆四十五年后,常在三百万两以上),还能时不时主动补贴朝廷,每次都是百万两起步,更重要的是内务府的财政年年均有结余。
注:乾隆中后期内务府的主要收入为,特产专营(皮草、珍珠、人参)、当铺商号商业投资等,并不是“议罪银”,乾隆一朝可查实的议罪银总额只有400万两。
乾隆四十五年和珅就任户部尚书后,朝廷也阔绰起来。在朝廷仍然打大仗的情况下(平定安南和廓尔喀),户部不仅未出现赤字,白银结存还维持在高位,常年保持在六千万两以上。
虽然皇帝和朝廷在法理上拥有天下,但皇帝和朝廷没有能力尽取四海之财,少数能力差还没抽取多少就搞得天下反声一片了(比如崇祯朝)。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没有一个不爱善于理财、聚财大臣的,乾隆自然也不会例外。
所以和珅贪对于乾隆来说就不是事儿,因为他和朝廷本就没和珅那么会经营,搞不来这么多钱。嘉庆是把和珅这个大贪官给扳倒了,但是他和朝廷的收入能力也下降了一个档次。而官僚的贪腐并未下降一个档次。相对于乾隆朝,普通民众的负担其实更重了(要更多征税以补不足)。
直隶布政使吴熊光旧直军机,上因其入觐,问曰:“人言和珅有异志,有诸?”熊光曰:“凡怀不轨者,必收人心,和珅则满、汉几无归附者,即使中怀不轨,谁肯从之?”
《清史稿·列传一百六》
最后,和珅有一个历任皇帝尤其喜爱的特点 – 不结党。
除了“戏说”,从乾隆朝到现在,论及和珅时没人使用“和党”这个词。现存的史籍中也没有描述和珅组建政治势力的记录。简单来说和珅就是个“个体户”,和其他官员、势力的交互也都是一锤子买卖。你给钱、我办事,办完就结束。
和珅进入清廷中枢后,除了福长安出于个人目的主动迎合和珅之外,军机大臣们各个都跟他不对付,如阿桂、王杰、董诰等没事就找和珅的茬、抓他的小辫子。就这样和珅也没有去营建小圈子,以对付自己的政敌们。
前文有说乾隆在人生的最后两年里,已经头脑糊涂、表述不清并难与旁人交互了。而此时的太上皇仍然把持着大清的权力,并被朝廷上下视为大清的实际统治者。在只有和珅一人能听懂太上皇言语的情况下,他没有利用这个特殊地位,例如假传圣旨或者在乾隆耳边构陷政敌 ……
某种程度上,乾隆和嘉庆能平稳交接皇权,和珅也是做出重要贡献的,对比可以看看汉武晚期的“巫蛊之祸”。所以嘉庆下诏处死和珅时,罗列的各种罪名中也没有“结党谋篡”之类的罪。
所以解释“乾隆为何宠信和珅”,视角应在乾隆。这位纯皇帝或者说集权制度让皇帝选择臣属时,关心的重点不会是“贪不贪”,而在于是否利于自己稳固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