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2025年第3期内容
综合行政执法事务千头万绪,但容易引发争议纠纷。贵州省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探索执法前置服务模式,将综合行政执法重心前移,变“末端处罚”为“前端服务”,以对基层“全周期健康”的关心,换来三百六十行“全方位满意”。
提前介入“治未病”
“由于缺乏消防知识,我们之前想装天然气报警器,结果装的却是罐装液化气报警器,差点出问题。”贵阳市一家餐厅负责人回忆,当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工作人员到达现场时,她以为餐厅会面临处罚。“让人意外的是没有罚款,对方不仅指出隐患和违规事项,还为餐厅梳理问题‘清单’,提醒我们在规定时限内整改完毕,十分人性化。”
这就是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探索的事前“治未病”助企纾困模式。为了帮助更多类似这家餐厅的商铺,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结合实际为企业制定执法事项清单、审批事项清单、提醒告知清单,与重要保障领域单位建立事前对接联动机制,形成“一企一档案、一企一清单”个性化服务模式。
通过提前介入的方式,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将精准普法和提醒交底等服务前置。将综合行政执法涉及领域的法律规章制作成宣传手册、漫画海报;根据易产生违法行为的风险点整理典型案例,安排“送法上门”活动……彰显普法意识的服务、监管、执法全过程,正是贵阳综合行政执法的特色。
及时跟进“做体检”
贵阳市南明河壹号项目现场,最近迎来特别的“客人”。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联合贵阳市建筑管理处,专程来为企业“上门体检”。“项目在建设中遇到不少问题,多亏了他们及时协调。”项目负责人感慨。
“毓秀路周边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在建设时遇到城市树木迁移、城镇排水等问题。”云岩区某项目施工负责人袁涛说。为帮助企业彻底治好“头痛病”,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通过整合资源,协调水、电、气、讯等部门上门服务,解决一系列堵点难点。
综合行政执法队工作人员在检查 徐昱 摄
“我们要及时跟进,为企业送上药到病除的‘好处方’,服务好企业,这样营商环境才会更有活力。”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支队支队长张献飙说。在此基础上,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还探索“综合查一次”改革,执法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与相关专家协作,“联合体检”“联合会诊”,定期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现场,推动问题多角度一次全整改。
长期以来,流动摊点、占道经营是城市管理中难啃的“硬骨头”。经过实地勘查与调研,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决定尽力增设爱心临时摊点。“我现在每天都能上街摆摊,生活条件有了改善。”这是半月谈记者在爱心临时摊点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此外,支队还在学校、医院、农贸市场周边摸底排查,尽量掌握摊主实际情况。
事后监管“助康复”
为助推企业健康发展,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以助力企业“康复”为工作出发点,落实案后分级处置措施,将被处罚企业作为重点帮助对象,分类建立处罚台账,研究帮扶对策,将企业分为违法问题易发、违法问题严重、违法问题整改不彻底或未整改等类别,实施差异化服务。
“需要施以行政处罚的企业、项目,我们并不是一罚了之,而是强调‘免罚不免责’,精准帮扶,避免同样的问题再违法、其他问题又违法。”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支队副支队长柳毅强调,执法刚柔并济才能让企业更加健康发展。对法定必须接受处罚的行为,在法定处罚幅度内最大限度减少罚款,对帮扶后整改不彻底或未整改的行为,则要加大处罚力度,并监督其完成整改。
半月谈记者:汪军
原标题:《基层执法试水“全周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