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战役的争议,由来非止一日。

最典型的是这种说法,粟裕以18万兵力打援,14万攻城,摆明了要诱使徐州国军主力北上,在野战中将其歼灭。但因为许世友指挥攻城打得太快,徐州国军还没北上,济南城就破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粟裕的完美计划因此终止,云云。

这个说法对不对,非一言所能蔽之。

一、粟许之争

之所以出现争议,笔者以为,并非18万和14万的多少关系引发的,而是围绕济南战役的设计、部署、实战,一直充满了争议,包括战前战后一些将领的去向,都留给大众遐想的空间。

济南战役的逻辑起点,发韧于7月份的豫东战役。当时老人家被豫东连续大胜鼓舞,认为华野山东兵团可以乘胜北上,拿下济南。此事见1948年7月14日军委电报,要求许谭兵团北上打济南。



或许是这个想法甫一萌生,让老人家越想越兴奋,又接连发了好几封电报,语气越来越坚决,战役企图越来越大。

起初尚且是让许谭兵团北上牵制中原国军,使邱清泉兵团和黄百韬兵团分散开,以利于粟裕原定的歼灭第五军计划之实施。

然后是许谭最好先拿下济南飞机场,做好攻城打援准备。

再后来几乎就是畅想胜利美景,许谭兵团做好10日内拿下济南的准备。

时任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闻之而欣然,在敌军兵力分散的情况下,这个设想太有诱惑力了。许谭兵团挟胶东大胜、胶济线大胜、攻下兖州之声威,拿下济南即可收解放山东之全功。

许世友谭震林立即于7月18日召开纵队首长会议,急火火地决定,5天后就进攻济南城郊,目标是拿下机场和外围阵地。各纵首长闻之略有意外。刚打完兖州,需要这么着急吗?有点不符合规律吧。

果然,中央不久来电,叫停此事,命令华野全局休整一个月,打济南暂时搁置。

出了什么情况?原来粟裕看到中央电报后感到不妥,建议不要这么做。

第一,山东兵团兵力不足,只有7纵、9纵、13纵和渤纵、鲁中南纵队,打机场力有不逮。

第二,以打济南来牵制分散邱黄两兵团大可不必,华野西线兵团有足够能力应付。这个应付,不是说歼灭邱黄两兵团,而是使其无法向华野西线兵团压迫袭扰,以创造良好的战后休整环境。

这一盆凉水使老人家迅速清醒过来。几经考虑,还是觉得粟裕的建议更符合实际,于是叫停过早打济南的战役部署。

此后,许世友请假去胶东看病休养。华野休养一个月后,在曲阜召开会议,研究进攻济南的作战方针,许世友仍请病假缺席。



确定打济南后,又有了争议。

粟裕制定的攻城方案部署,分为东西两面,10纵司令员宋时轮作为西集团指挥员,率先向济南机场发起进攻。

粟裕到西集团指挥所查问情况,宋时轮反映敌军兵力较多,请求增加攻击兵力。粟裕应其所请,把攻城部队的总预备队13纵调出来,准备用到西集团。

没想到这一正常的战场调动,又引发了争端。

这场争端,也被有些人揣测为许世友意外截断粟裕诱敌深入计划的开端。

二、黑虎发威

宋时轮的西集团部队有3纵、10纵、鲁中南纵队、两广纵队、冀鲁豫军区部队等。

聂凤智指挥的东集团部队有9纵、渤海纵队和渤海军区部队。鲁中南军区部队作为协助。

粟裕调13纵到西集团的命令刚发给山东兵团,没想到许世友发电给华野野司,要求把西集团调一个纵队到东面,以便集中兵力。

粟裕大出意料,以西集团为主攻,打吴化文84军主防之区域,比东面中央军防守区域好打得多。先西后东,这是曲阜会议的既定部署,许世友为什么要改变呢?而且还和野司调13纵到西面的命令反着来,实在是难以接受。

争议最终报到中央,伟人亲自拍板,就按粟裕前期部署的办,先打西面飞机场。第二阶段则视战况进展,哪个方向进展顺利就往哪个方向集中兵力。

为了减少争议集中指挥,伟人电报中再次明确,全军指挥由粟裕负责。

争议表面压服下去了,但许世友显然不太痛快。包括许世友的老部下9纵司令员聂凤智也憋着一口气要给许司令争光。

战斗打响后,绰号“黑虎”的聂凤智给九纵、渤纵下命令,要积极进攻、主攻。各师都不解,战前预备命令不是要求助攻吗,没写错吧。聂凤智说没错,就是要积极进攻,化助攻为主攻。



结果一顿猛攻,一夜就拿下济南东面城外的重要据点砚池山、茂岭山阵地。

守城部队起初认为,该两山阵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至少能坚持一个月。当然这种想当然的预判,是建立在我军部队只善野战不善攻城的技术预判上的。但这次攻城,粟裕把特纵全都调来,分别交给东西两大攻城集团。

聂凤智把特纵的榴弹炮团拉过来,加上本纵队的山炮团,一顿猛轰,当即把整73师的防守部队打懵了,战斗仅数小时,两个山岭阵就宣告易手。

王耀武大惊,以为东面才是共军攻城重点,于是又把预备队从西面拉到东面,造成防御体系的混乱,进一步加速城防之崩溃。

济南战役战斗大体可分为进攻外围阵地、进攻济南外城和进攻济南内城三个阶段。打下外围阵地后,许世友命令部队不要休整,一鼓作气继续进攻外城。外城经苦战攻克后,许世友再令不准休整,立即进攻内城。

每次加快进度,都会引起王耀武和守军的惊恐,共军何以能不眠不休狂风暴雨般地进攻,这比他们带来的大炮更令人惊骇。

与此同时,粟裕亲自指挥的18万预备阻援打援部队,始终未遇到国军大规模援军。

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而徐州国军主力基本未动,邱清泉所部援兵只进至鲁西南成武县一带,见华野严阵以待,济南部队的防守又毫无希望坚持多久,便悻悻然退兵了。

战争结束了,但围绕粟裕战役企图是否实现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

粟裕真的存在一个以济南为诱饵、把徐州国军歼灭于山东的计划吗?许世友真的那么神奇那么有力量,把攻城速度从预设的20多天到一个月,提前到8天,从而截断粟裕计划吗?

济南战役华野涌现出两个战功卓著的团,9纵25师73团授称为“济南第一团”,13纵37师109团授称为“济南第二团”。巧的是,两个分别从东西两面杀进济南内城的团,都是胶东军区组建起来的部队,也都是山东兵团主力军。

战功仿佛也在无声地证明,许世友加快攻城速度是对的。

三、不要过度神化粟裕大将

以济南战役的争议为代表,围绕华野将帅之间的关系,坊间流传着很多或真或假,或是揣测或是过度延伸的假想。

比如华野事实上被撤销,西线兵团归刘邓指挥,山东内线兵团独立指挥。这自然是胡说。西线兵团一度确实受刘邓统一指挥,但这是作战上的临时指挥,而非建制上的划拨,华野领导机构一直存在,华野前委一直享有对华野大政方针的绝对领导权,其存续并没有因为西线兵团受刘邓指挥而中断。

比如华野野司事实上没有指挥权,山东兵团和西线兵团各行其是,因此许世友有权驳回粟裕的指挥。这也是胡说,理由如第一条,华野领导指挥机构一直存在。山东兵团许世友之所以能向中央军委直接发电报反映情况,只是因为该兵团在内线独立作战,中央经常直接向许谭询问情况,有时会直接过问战役指挥情况,一如对陈谢兵团一样。至于到济南前线之后,华野全军会合,就更没有所谓山东兵团自行其是的道理了。

比如济南战役的实际指挥者是许世友而非粟裕,粟裕只是阻援集团总指挥。这一点上文引述军委电报已证其伪。较大规模战役,通常会在正常建制之上临时设置指挥员。济南战役,各级指挥员情况如下:华野总指挥员粟裕,攻城集团总指挥许世友,攻城西集团总指挥宋时轮,东集团总指挥聂凤智。阻援打援集团总指挥为粟裕,阻援集团总指挥为陈士榘(4纵、8纵、冀鲁豫部队),打援集团由粟裕亲自指挥,部队包括1纵、2纵、6纵、7纵、12纵、中野11纵(王秉璋)。通视这些情况,如果还要强调济南战役总指挥是许上将,那笔者就无话可说了。

各种谣传不一而足。总的意思就是说,粟裕无论在军中地位还是指挥权上都不是很硬,很多将领都不服他。

所以往往容易得出,许世友在济南战役中刻意截断粟裕计划的错误结论。

这未免有点小看许世友上将的境界,在军事上也未免有过度神化粟裕大将之嫌。

许世友上将情商绝对在线,涉及原则底线的事绝对不会干,大面上对粟裕大将绝对尊重,何况人家有老人家和饶书记鼎力支持。就算孟良崮战役时因为不熟悉,因为战法理念的不同有点小误会,到1948年还在大政方针上对着干,那能是许上将所屑为之事吗?

再论述一下第二个问题,粟裕真有以济南为诱饵,诱歼徐州国军于途中,进而提前上演淮海战役的计划,或者可能性吗?

无论是伟人的总设想,还是粟裕筹划部署,并没有这样宏大到不顾实际的计划。攻济与打援是两者并重的关系,只要成功一个就算成功。

当时并不存在把国军全部吸到山东进行决战的条件。

第一,国军没有那么大的调控能力,把几十万部队统一调到济南。就像本山老师那句话一样,你上炕都费劲,还上什么菜。

第二,粟裕也不是神,不会预料到紧接着就会战略决战。当时的目标仍是歼灭有生力量。济南战役打到一定程度,胜算在握时,粟裕虽有南线决战的想法,但设想的只是小淮海,即歼灭徐州剿总部分力量,而非把江北国军全部吃掉。

第三,华野没有足够兵力,一边围攻十余万人据守的大城市,一边与四五个强大野战兵团(邱清泉、黄百韬、李弥、刘汝明、李延年兵团等)决战。至少,如果济南周边敌我双方各自调集数十万大军,吴化文就不会下定决心起义,直到宋时轮决定进攻商埠时,吴化文仍拒绝退出机场阵地,只答应给宋时轮让出一条路。试想如果邱清泉像豫东战役时近在侧背,吴化文哪里还会起义?

第四,中野华野之配合难以达成。济南距离豫西南距离过远,中野主力很难与华野实现战役配合。而一旦距离拉大,变数增多,黄维兵团再东援的话,中野敢不敢拼命围堵之,南京方面会不会考虑下决心调一个或两个兵团,与华中方面合力先打中野?虽说敌变我变,或许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距离大意味着变数多,变数多意味着难有把握,难有把握怎么会下决心再把济南战役打成淮海战役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