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短夜长的冬天,在远距上海2800公里之外的酒泉,显得更是凛冽。祁连山下,航天城边,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当地共建的酒泉医院却热气腾腾。
2023年7月,在国家战略支持下,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被列入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输出医院)和酒泉市人民医院(依托医院)合作共建;一年后,医院无缝对接,顺利完成新院区搬迁,在总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开放床位1500张的新址……
东西携手、同频共振。正如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执行院长高臻所说,“我们希望用3年来一场双向奔赴,不负当地百姓、同仁所托。”
52项新技术留在酒泉
胸闷、乏力、体力明显下降……去年末,50岁的茹女士过了一段战战兢兢的日子。多年前,她曾因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接受室间隔修补术治疗,此后也偶尔心悸,可最近愈发严重:医生诊断其为心房颤动,但口服药效果不佳,甚至还出现了黑懵、血压下降、全身无力等症状。得知酒泉有上海专家长驻后,她前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驻酒心内科专家卢晓峰的门诊求助。
“这是持续性房扑。”卢晓峰耐心解释,心房扑动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由于电信号传导通路异常,心房搏动过快,甚至可达250至350次/分,最终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甚至是心房血栓造成的脑梗死等并发症。
卢晓峰在完善术前准备后,为茹女士成功进行三维心内电生理检查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术中明确三尖瓣峡部依赖折返性心房扑动,术后第二天,困扰茹女士的症状就消失了。春节前,她带着特意定制的锦旗回到医院,身着新衣,一扫愁容,“感谢您,可真是让我重新活了一次!”
茹女士此后才知道,卢晓峰医生结束了当地既往无独立完成复杂心律失常消融的历史,目前,先进的电生理三维标测系统已在上海市一医院酒泉医院常规应用。自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来,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创造了多个“第一”: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功实施酒泉市首例电子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术,填补气管狭窄气管镜下治疗领域的空白;心血管内科为72岁患者实施河西地区首例心腔内超声(ICE)指导下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彻底消除患者的反复心悸不适;消化内科开展全市首例内镜下逆行憩室治疗(ERDT),为36岁患者解除阑尾内口旁憩室脓肿引发的长期病痛。
“想快速平移上海优势技术,就得‘嫁接’成功,育出适合当地的‘苗’。”高臻介绍,结合酒泉患者疾病谱,全面推进呼吸科、妇产科、眼科等“3+X”重点学科建设,市一医院先后派驻33个专科的156名专家前往酒泉,常驻1至3年的专家有24名。如今,上海专家已在当地开展新技术52项、三四级手术量增加49.83%,并通过16个病种的远程MDT门诊实现绝大多数疾病在当地救治、少数疑难重症“酒泉检查—上海诊断—酒泉治疗”的新模式。
医疗队在玉门义诊。
双带双培带不走的医疗队
“9.38分!”
在欢呼声中,赵宇阳斩获2024年光纤铥激光手术视频大赛的全国总冠军。这位驻酒泌尿外科专家,详细展示了经尿道铥激光前列腺剜切术,仅用48分钟就完成了体积超过100毫升的前列腺手术,上海市一医院酒泉医院代表队也成为该比赛中唯一获得团体一等奖荣誉的市州级医院。如今,在250余例手术的积累中,这项颇具代表性的“剥橘子”技术在西北地区也变得不再罕见。
“尽可能把知道的、会的留下来,让科室里的所有人都能独当一面。”驻酒急诊中心专家朱献很感慨,“大半年在酒泉的工作与生活,有紧迫感,因为每天都向着一个目标——建立酒泉及周边地区的多发伤综合救治机制体系。”
“以前,急救像绿皮火车,能跑,但速度慢;现在,‘高铁’技术来了,我们信心足了,也敢于接诊更多患者了。”上海市一医院酒泉医院急诊中心副主任王亚红说,在朱献等上海专家的帮助下,甘肃省内已有120名学员通过培训获得了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TCT)证书,为患者赢得多一线生机。
从磨合到熟悉,让外派专家与本土医护高效凝聚,离不开基层党组织书记和科室主任的“一肩挑”。2月12日,驻酒泉医院上海专家临时党支部正式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党员大会,在学科建设、科室管理、业务发展中,党员干部发挥着核心领导作用。通过“双带双培”行动,医院选拔了25名临床科室副主任与16名副护士长,首批上海派驻的临床专家已受聘为学科带头人、科室执行主任、副主任或主任助理;同时,酒泉当地骨干力量也在上海进行跟班学习,上海市一医院党委书记秦净与酒泉市副市长、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陈国喜签署了《党建共建协议》和《医院管理型干部跟班学习协议》,酒泉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管理型干部及上海市一医院酒泉医院已有158人完成学习任务,并参考上海总院规章制度修订593项章程,平移品牌、管理思路,激活了这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虽然相隔2800公里,但在院徽、院标、所有标识导视均参照上海总院重新设计的上海市一医院酒泉医院,上海专家也像回到了第二个家。为可持续激励驻酒专家扎根发力,《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派驻专家薪酬核定发放管理办法》《派驻人员高级职称评审办法》等系列文件出台,150套“公济”专家公寓与本帮菜厨师等,润物细无声般温暖着大家的心。
赵宇阳在进行腔镜手术。
红色精神让爱心血脉相连
抵达酒泉之前,这座城留给不少人的印象,便是勇攀科技高峰,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驻院期间,上海专家12人为“神舟十七号”“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及飞船返回成功进行了医疗保障。在这片土地上,“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莫高”精神等红色资源也深深触动着医疗队,去年7月,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特意送来一面锦旗,一名研究人员突发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经多名上海专家通力合作,最终转危为安。“在各行各业专家的感召下,我们深感钦佩与鼓舞,也体会到医疗保障工作责任之重。”高臻说。
“感谢上海专家,治好了困扰我70岁的父亲长达8年的眼疾。”一位患者家属在微信群里发出感谢。通过金佛寺镇义诊,老人原本视物模糊不清的双眼重现光明。酒泉地广人稀,面积和浙江与江苏两个省的大小相当,哪怕是临近的玉门市,也有近200公里的车程,然而几乎每个双休日,都能看见上海专家的身影。
一年多来,医疗队深入肃州区、金塔县等各县市区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空军试验训练基地、敦煌研究院、玉门油田、青海油田等驻酒单位开展巡诊,接诊患者1600余人次、接受群众咨询2000余人次、入村入户10余户,实现全市其各县市区巡诊全覆盖。上海市一医院院长郑兴东也多次带领上海专家前往酒泉,开展义诊活动和各类培训。在辐射带动作用下,当地患者的就诊外转率下降26.2%,同时结合“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向9000余人次的困难群体发放“爱心就医卡”,院内通过“一次挂号管三天”发放“0元惠民号”2306个,为百姓减免医疗费用13259元。
立足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医院高质量发展三大攻坚战,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正让源自上海的医疗技术在酒泉开花结果,让越来越多的当地百姓不必千里迢迢异地就医,在家门口即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原标题:2800公里外的航天之城,这家医院“三个平移”打造“上海品牌”健康守护者
栏目主编:顾泳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黄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