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以杀去杀,虽可杀也。——《商君书·画策》

为了约束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法律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有“刑起于兵,法源于礼”之说,夏商周的法律雏形经过4000多年的发展逐步完善,触犯法律的人,既然要接受刑罚,自古以来的刑罚基本遵循着小错小诫,大错大惩,重罪重罚的规则,最重的刑罚当然就是死刑,而且在古时候,执行死刑的方式众多,斩首就是其中一种。



一、入行门槛高

执行斩首这种刑罚的人,我们称之为刽子手,影视剧中我们看到的刽子手往往是虎背熊腰,满脸横肉,一脸的不近人情,普通人对他们也是避之不及,一方面是害怕,一方面是觉得晦气,就跟现在的人听到入殓师这个职业一样,不同的是,入殓师是让人体面地走完最后一程,而刽子手则是手起刀落的把人送走。入敛师算是个高薪职业,同样在古代,行刑的刽子手也可谓是一份高薪职业,毕竟也没有几个人想当刽子手。

首先自己心里那关就得过得去,何况砍头是门技术活,除了胆子大,力气大,这些基本条件外,想当刽子手,要满足的条件还有很多。如果想冲着高薪选这份工作,也得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毕竟工作岗位的选择是双向的,入行的种种条件限制,让能胜任这份工作的人就更少了,行业里粥多僧少,这也是刽子手高薪的原因之一,高风险高技术高收益嘛。



二、高收益

清末时期,刽子手的工资是按人头算的,一个人一银元,听起来也没有很多,但是按照那时候的物价水平,一块银元够普通农民家里用上小半年了。工资之所以那么高,除了上面提到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就是刽子手的工作时间问题,砍头的犯人不是天天有,行刑的时间也有规定,我们常听一个词,叫“秋后问斩”,春天和夏天,刽子手基本上没有工作,有点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的意思。

刽子手除了领着朝廷的工资外,还会有很多额外收入,这部分的收益甚至会超过他的工资,那么他的额外工资从哪儿来呢?自然是犯人的家属,按道理来说,刽子手杀了他们的亲人,怎么还上赶着送钱的?要知道,死亡是很痛苦的,与其磨磨唧唧受死,忍受疼痛的折磨,不如一刀给个痛快。



万一有些刽子手收不到红包,心里不满,故意折磨人,家属心里也不好受。这是家属给刽子手塞红包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希望刽子手在行刑的时候,手下有点分寸,最好身子和头部不要彻底分离,稍微连着一点留个全尸,不至于滚得到处都是,也让家属为犯人收尸的时候便于缝合。

值得一提的是,在秦朝时期,执行死刑并没有专业的刽子手,杭杭的人大多只要胆子大、力气大就可以,觉得自己符合条件的朝廷官员可以自行申请。这样一来就不存在什么工资问题,顶多算个辛苦费,红包什么的更是不存在,因为给刽子手塞红包这种事情,往大了也能说成行贿受贿,秦朝法律严苛,倒也没人敢在违规的边缘反复横跳,到了汉朝之后,这种风气才逐渐出现。

三、高技术

要做到一刀毙命,除了考验刽子手的技术外,对行星的刀具也有要求。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什么工作都离不开称手的工具,刽子手的工具自然是刀,一把好刀,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据说当年谭嗣同得罪慈禧,因此在行刑的时候,慈禧特地吩咐要用钝刀,的就是要折磨他。



在《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叫《快刀》,故事发生在明代末年,山东地界有很多的盗贼,官府也派出了很多官兵抓捕,一到抓到就把盗贼杀掉。章丘抓到了很多盗贼,当时有个士兵佩刀特别锋利,杀人的时候一刀就能把骨头切开,有一天抓到了十几个盗贼,就再把他们抓去斩首示众的时候,有一个盗贼就认出了这个士兵,于是跟士兵说:

闻君刀最快,斩首无二割。求杀人。

说你的刀杀人很快,请你用这把刀杀掉我,士兵答应了,行刑的时候,士兵举起刀砍下去,盗贼的头一下子就落了下来,在地上滚出好几步,还在咕碌碌打转,盗贼口中还大赞士兵:好快刀!这个故事乍一听也太夸张了,头都被砍下来了,结果人还没死,还会说话,但从侧面也可以看出这把行刑的刀有多快。



工具没有问题,剩下的就考验刽子手的技术和心态了,总结成三个字就是“稳、准、狠”,拿刀要稳,心里不能慌,心狠手更狠。心狠比较好理解,毕竟是做这一行的,古时候的人大多迷信,但要走上这个行刑场,什么牛鬼蛇神都要抛到脑后去,要是觉得自己罪孽深重,想通过吃斋念佛洗刷身上的罪孽,那也等到退休之后。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刽子手面对的犯人,往往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之徒,朝堂重臣、天下名士这类人也不是没有,死亡面前就不说身份高低了,但在古代君权重于法权的形势下,这些被行刑者可能并没有什么错,只是惹了皇帝不高兴,完全属于无辜受罪,刽子手的心也不是铁做,对这类人下手,更要拿出十成十的勇气来。



刑场上的刽子手看起来冷血无情,实际上他们这一行忌讳才多,譬如行刑完必须头也不回地走出刑场,砍完头还要给罪犯烧纸,另外,一个刽子手一生中行刑的人数也有规定,不能超过99人,否则他们就会断子绝孙。实际上就算做到了这条,很多刽子手往往也没有后代,毕竟整天和刽子手生活在一起,哪个女人不害怕呢?

再说技术,为了练好这门技术,刽子手也得拜师学艺,清末最后一名刽子手邓海山当年学艺,用的是冬瓜做练习,瓜上画一条线,每天都要砍,什么时候刀刚好从这条线上落下才算通过。不管刽子手的技术多好,用这种方式执行死刑,总归不符合人道主义,因此1914年斩首这种死刑方式就不复存在,并且规定死刑要用枪毙。

到了如今,死刑的执行方式除了枪毙以外,又增加了药物注射或者其他方式,其他方式就是说这种方式还没研究出来,未来如果研究出来,这种方式同样符合人道主义的话就可以使用,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法律制度的进步。

参考文献

《商君书·画策》

《聊斋志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