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的张俭,一生清廉节俭,连皇上都忍不住想要试探他的底线。于是,皇帝暗中命人给张俭的衣服烧了个洞,想看看他什么时候会换新衣。结果,一年过去,那个洞依然还在,皇帝终于坐不住了,直接下令:打开国库!

这件事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从寒门学子到辽国宰相的崛起

962年,张俭出生在宛平(今北京),虽出身官宦之家,却自幼养成了俭朴的习惯。他没有富家子弟的骄纵,而是沉浸于书本之中,凭借出众的才华,考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



他的为人端正,待人谦恭,从不追求奢华享受,深得朝中同僚的敬重。一次,辽圣宗巡游云中,当地官员没有什么珍贵的贡品,便说:“陛下,这里没有奇珍异宝,但有一个人堪称国之瑰宝,他就是张俭。”

这句话引起了辽圣宗的兴趣,更巧的是,几日前,他刚做了一个与“俭”字有关的梦。梦境与现实的奇妙重合,让他决心召见张俭。果然,张俭谈吐朴素,态度谦逊,辽圣宗当即决定重用他。从此,张俭的仕途迎来了转折,成为辽圣宗身边最重要的大臣之一。



他不仅在朝堂上直言进谏,还敢于同不轨之人抗衡。有一次,一名权臣试图挑战他的权威,结果惹怒辽圣宗,被贬谪远方。可见,张俭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已非寻常。

张俭的俭朴,并非作秀,而是深入骨髓。他的日常饮食极其简单,每顿饭只需一道菜;衣着也是多年不换,粗布衣裳穿到磨损仍不舍得丢弃。他的俸禄更是大部分都用来接济贫苦百姓,自己只留很少的一部分维持生活。

辽兴宗继位后,同样对张俭十分倚重。然而,皇帝却对他的一成不变的衣着产生了好奇。一个身居高位的大臣,竟然总穿着一件旧衣服,这在皇家眼中,实在有些“格格不入”。



于是,辽兴宗决定做个试验,命人偷偷在张俭的衣服上烧了一个洞,想看看他会不会因此更换新衣。可一年过去了,那个洞依然在那里,张俭依旧穿着那件旧衣服,照常上朝议政。辽兴宗终于忍不住,直接召见张俭,问他是不是俸禄不够,连一件衣服都换不起?

张俭的回答令人震惊:“这件衣服穿了几十年,仍可御寒,实在不忍换新。”辽兴宗听后无言以对,但又觉得堂堂宰相穿着破衣服上朝,实在影响朝廷的颜面。于是,他当即下令:“打开国库,让张俭挑选几匹绸缎,做身新衣!”

张俭不愿拂逆圣意,便简单挑选了几匹布料,以表谢意。这一细节,令满朝文武为之动容。



张俭的节俭,并非吝啬,而是一种信仰。他深知,官员的贪欲一旦被放纵,国家便会陷入腐败之中。他的俭朴,不仅是对个人操守的坚持,更是在向所有官员传递一种信号——身居高位者,理应以身作则,节制欲望,方能治国安邦。

辽兴宗虽然不像父亲辽圣宗那般英明,但他懂得张俭的重要性。有一次,京城发生盗窃案,八名嫌疑人未经彻查便被处死,事后真正的盗贼才被捕。面对冤案引发的民愤,张俭并没有回避,而是劝谏辽兴宗,既然无法挽回性命,那就尽力补偿他们的家人。最终,辽兴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安抚了民心。



真正的贤臣,是不需要考验的

辽兴宗用一件衣服,试探了张俭的节俭,最终,他得到的答案让他不得不佩服这位宰相的坚定。权力能腐蚀人心,财富能迷失本性,但张俭却在这条路上,始终保持清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