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领空监测站捕捉到数枚高速飞行物向东北方向移动,后确认为导弹袭击。也门胡塞武装发射10枚“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弹道导弹,目标是以色列多处军事设施。
此次袭击使用最新改进的“巴勒斯坦2”型导弹,该武器系统采用两级固体燃料推进技术,飞行速度达16马赫,射程2150公里,配备复合制导系统,弹头重450公斤,可搭载多种战斗部。这种导弹突防能力强,对传统防空系统构成挑战。
此次袭击采取多波次、多方向、分层次攻击策略。第一波导弹针对以色列防空雷达系统,试图瘫痪其预警能力;第二波导弹直击核心军事设施。这一策略表明胡塞武装的作战思维已转为更具军事效能的打击。
导弹群在沙特空域分散并改变轨迹,规避拦截。部分导弹释放电子干扰装置,降低防空系统跟踪能力。这表明胡塞武装具备电子对抗能力,也解释以色列“铁穹”系统表现不佳的原因。
袭击发生75分钟后,以色列军方发布通告,确认遭遇“来自也门方向的导弹袭击”,但未透露伤亡情况。这一反应速度慢于以往,显示其指挥系统可能受到影响。此次袭击规模和精准度均创新高,表明中东地区非国家武装力量作战能力已发生质变。
拉马特大卫空军基地在此次袭击中遭受重创。该基地位于以色列中部,占地面积超过10.5平方公里,地形复杂,设有多层防御系统,战略地位重要。
拉马特大卫基地拥有三条高规格跑道,主跑道长2600米,各类军用飞机均可在此起降,包括重型运输机。基地还建有约2万平方米的地下机库综合体,能容纳50架以上战机,提供全天候保护。其防御体系包括预警雷达网络、防空导弹系统和近程防空炮,平时驻扎有F-16D、F-15等主力战机及“苍鹭”系列无人侦察机。
导弹袭击对基地造成的损毁超出预期。基地西北区域指挥通信中心被直接命中,主要雷达站天线阵列扭曲变形,无法工作。地面设施中,4栋技术维护建筑受损,其中2栋完全坍塌。机场南部跑道出现三处约1.5米深的弹坑,短期内无法使用。
停放在露天机坪上的多架F-16战机被炸毁,机翼熔化,机身变形。一处地下机库入口的防护设施被命中,混凝土加固层被掀起,钢筋外露,入口闸门变形,无法开启。这意味着即使地下机库未受损,内部战机也无法紧急起飞。
尽管装备拦截系统,面对饱和攻击仍显不足。胡塞武装的情报能力也令人震惊,他们掌握基地的精确坐标及内部关键设施分布,其打击能力远超预期。
基地周边民用设施也受到波及,多处电力线路中断,附近三个居民区断电6小时。当地政府疏散约2000名居民,并在20公里外设立临时安置点。修复工作正在进行,但基地的作战能力恢复至少需要3-4周。
袭击发生后,以色列扬言将采取“毁灭性反击”,誓言消灭胡塞武装领导人,并警告其支持者“将付出代价”。以色列军方增派三艘导弹护卫舰前往红海,并调动战机前往南部基地待命。
面对威胁,胡塞武装表示仍在前线指挥作战,并将继续对以色列实施报复,直到巴勒斯坦地区冲突结束。
胡塞武装近期作战模式出现变化。除远程导弹打击外,他们还加强地面游击战术,迫使以色列海军撤出红海部分水域。胡塞武装还展示精准打击能力,能够识别并攻击以军重要设施,表明其情报收集和目标识别能力得到提升。
胡塞武装目前拥有约12,000名战斗人员,装备防空导弹、巡航导弹和自杀式无人机等武器。他们建立地下指挥网络,指挥体系分散,难以通过“斩首行动”瘫痪其作战能力。
胡塞武装已转变为具有准军事能力的实体,其导弹和无人机技术水平超出预期。他们展现出军事行动规划能力,能够协调多种武器平台实施联合打击。
尽管面临压力,胡塞武装仍显示出适应能力。他们采用机动的小规模战术单位,分散存储武器装备,建立备份指挥系统。据分析,胡塞武装还在山区设立武器制造车间,具备自主生产能力,使得切断供应链的战略难以奏效。
区域周边国家迅速反应,黎巴嫩、叙利亚和约旦加强边境巡逻。土耳其宣布提高军队戒备级别,并表示愿意为和平调解提供场所。埃及加强对苏伊士运河的安全监控。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前往中东进行外交活动。俄罗斯特使与地区各方保持接触,呼吁建立对话机制。中国提出建议,强调尊重各国主权、放弃武力解决争端、推动协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