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军方对俄罗斯境内五处战略空军基地发动大规模协同打击。此次袭击配合乌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攻势,旨在削弱俄军空中支援能力。
攻击目标包括斯大林格勒马里诺夫卡机场、库尔斯克机场以及另外三处战略空军设施。袭击发生后,多处基地升起浓烟,尤其在露天弹药库区域。爆炸强度远超常规弹药爆炸,可能牵连特种弹药储存区。
多架高性能战机,包括苏-34双座多用途战斗轰炸机、苏-24前线轰炸机以及米格-31高空截击机等先进机型遭受不同程度损坏。俄方军事通讯频道一度中断,随后恢复的通信透露,部分受损战机短期内无法执行战斗任务。
袭击采用精准打击战术,主要针对机场跑道交叉点、机库区域以及弹药储存设施。乌军似乎掌握这些基地的详细布局图,能够精确定位高价值目标。俄军基地防空系统反应迟缓,未能有效拦截来袭无人机,暴露出其防空体系在应对低空、小型目标时的结构性缺陷。
乌克兰军方在此次行动中展现非对称作战能力。乌军一次性可协同发射超过百架无人机群,形成饱和攻击态势。这种作战模式得益于美国星链系统提供的通信支持,使其具备远程、高密度、低成本的打击能力。
乌军无人机采用超低空飞行策略,通常保持在10-20米的超低空高度,避开俄军防空雷达30-100米的常规监控区域。这种"贴地飞行"战术利用地形掩护和雷达探测死角,大幅提高突防成功率。俄军现有雷达系统在应对如此低空目标时存在不足,需要增设低空监视雷达才能弥补。
北约提供的高精度卫星导航与数字地图技术为乌军远程打击提供支撑。这些无人机能够在600公里外的发射点完成编程,锁定目标后实施自主飞行,无需中途指挥控制,规避俄方电子干扰。终端阶段采用自杀式爆炸战术,直接撞击目标触发爆炸。
乌军还采用复杂的电子欺骗措施,通过发射大量电子干扰弹,制造虚假雷达回波,迷惑俄军防空系统。同时,部分无人机被设计为诱饵,引诱俄军消耗宝贵的防空导弹,为主力打击群创造突防机会。
乌方还充分利用时间差异性,选择在凌晨2-4点实施打击,此时段人员警觉性最低,防空系统操作人员反应能力处于最弱状态。结合气象条件选择能见度低、云层厚的天气,降低视觉和雷达探测能力。
俄军失去一部分前线空中打击资产。多架高价值战机遭受损毁或需要大修,修复周期预计在3-6个月,削弱俄军在库尔斯克方向的空中优势。
在后勤补给领域,高加索港口一艘满载30个大型油罐的铁路运输船被精确打击后沉没,造成大量燃油泄漏并引发连环爆炸。罗斯托夫战略燃料中心部分巨型燃料储存罐因袭击起火,燃烧持续。这相当于俄军一段时间的前线燃料消耗量,将直接影响其机械化部队的机动能力和空军的出勤率。
袭击造成的通信中断迫使俄军临时调整指挥链,多个空防区域出现指挥真空期。部分前线单位与后方指挥部的协同效率下降,战场反应能力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库尔斯克方向,空地协同作战计划被迫调整。
俄军主力防空系统如S-300和S-350等中远程防空导弹,主要针对中高空目标设计,其雷达系统普遍存在"仰角盲区"。当无人机保持在低空飞行时,地球曲率和地形遮挡会限制雷达探测距离,导致发现目标时已经临近防御圈核心区域,反应时间有限。
俄乌边境线绵延数千公里,要实现全线密集防空覆盖,需要部署数量庞大的近程防空系统,成本难以承受。这些系统本身也成为乌军优先打击目标。
面对乌军复杂的电子干扰和欺骗战术,俄军防空系统频频被诱导攻击无价值目标。俄军电子战装备更新迭代速度跟不上现代信息战发展节奏,在无人机信号识别、追踪和压制方面存在技术代差。
俄军不同类型防空系统之间数据链接不畅通,难以实现多层次、网络化防御。当大规模无人机群来袭时,各防空单元往往各自为战,无法形成整体防御体系,导致防空火力错位、重叠或出现空白区域。
应对传统空中威胁的操作流程难以适应无人机集群攻击的特点。低空、小型、多向威胁要求操作人员具备更快的判断能力和更灵活的应对策略,这需要系统性训练和实战经验积累。
现有系统设计之初并未充分考虑商用无人机改装武器化的威胁模式,其目标识别、威胁评估算法对小型、低速、低热特征目标的处理能力有限。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