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4日深夜至25日凌晨,乌克兰无人机集群对俄罗斯境内多地发动袭击,布良斯克州克列姆尼微电子工厂受损严重。此次袭击规模大,波及俄罗斯13个地区,表明乌方进攻战略转向直接打击俄罗斯军工生产链。
乌军选择在夜间低能见度环境下,同时派出121架无人机从多方向形成攻击集群,旨在分散俄方防空系统的火力。37架无人机集中攻击布良斯克地区,6架突破防线并命中工厂核心区域。这一战术表明乌方掌握俄罗斯防空系统的部署弱点和反应模式,并制定突防方案。
当晚布良斯克地区能见度低,伴有降雪,俄方防空系统探测难度增加,无人机隐蔽飞行的成功率提高。乌军利用这一自然条件,在俄军防空系统薄弱环节发起突击。
无人机群攻击采用分波次、多路径的渗透方式,部分无人机甚至采用超低空飞行策略,规避俄军雷达监控。此类作战方式显示乌军无人机作战能力提升,装备数量增长,作战策略与技术水平也达到新高度。
克列姆尼微电子工厂是俄罗斯军事电子产业的重要支柱,拥有2000余名技术人员,其中包括微电子领域的专家。工厂内部设有12条生产线,年产值高,是俄罗斯为数不多能够独立研发和生产军用高精度电子元件的基地。
该工厂生产的电子元件应用于俄罗斯多层次武器系统,为“铠甲”近程防空系统提供火控雷达核心芯片,为“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系统提供制导系统关键元件,并参与生产多种高精度武器所需的微电子产品。该工厂大部分产能直接服务于俄罗斯国防部的武器装备项目。
该工厂能够完成军用特种微电子元件全流程生产,具备晶圆制造、芯片封装等基础生产能力,还拥有军用电子元件特殊工艺处理和极端环境适应性测试能力。这些能力使得工厂生产的电子元件能够在恶劣军事环境中稳定工作,是俄军精确制导武器、电子战系统的技术基础。
克列姆尼微电子工厂处于俄罗斯军工产业链上游,其产品直接影响下游武器系统的性能与产量。工厂与高校合作,形成研究-开发-生产的创新链条。
此次打击已对克列姆尼微电子工厂造成损害,多条生产线受损,部分关键设备丧失功能。考虑到军用微电子生产对环境洁净度、设备精度的要求,受损生产线的修复复杂,预计需要数月时间才能恢复生产。
短期内,此次袭击将影响俄军多个重要武器系统的生产计划,特别是战略核力量现代化项目。“白杨-M”型洲际弹道导弹和“布拉瓦”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等战略武器系统的电子控制组件部分依赖该工厂生产,可能导致这些战略武器的生产节奏放缓。精确制导炸弹、巡航导弹等的生产也将受到影响。
从中长期看,此次袭击凸显现代武器系统生产链的脆弱性。当代高技术武器对专业化、精密化生产能力的依赖程度提高,一个关键节点的损失可能导致整个武器系统的生产中断。这种脆弱性在微电子等高科技领域明显,因为这类生产设施的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替代选择少。
此次袭击揭示现代战争形态的变化,针对军工产业链的打击正在成为一种作战选择,通过瘫痪对方的军工生产能力,削弱其持续作战能力。这种“产业链作战”思路可能成为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战术选择。
面对本土安全威胁,俄罗斯国防部迅速采取应对措施。俄军在多个战区集中火力,并对乌克兰境内的军用机场和无人机储存设施实施打击,意在切断乌军无人机攻击能力的源头。
俄方或将加快本土防空系统的升级与优化,增加重要军工设施周边的防空导弹系统部署密度,优化防空雷达布局,强化对低空、小型目标的探测能力。电子干扰系统的部署也将成为重点,以应对无人机威胁。
此次袭击可能促使俄罗斯加速军工生产设施的分散化布局,将集中在大型工厂的生产线拆分为多个规模较小但分布更广的生产基地,降低单点突破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关键设施的地下化、隐蔽化建设也将提速,以增强其物理防护能力。
随着冲突深入俄罗斯本土,俄方的战略耐心正在消耗,俄罗斯可能正在重新评估其军事行动的边界与限制,或采取应对策略。如果类似袭击持续发生,特别是对俄战略武器生产能力的打击加深,俄方可能被迫调整其军事战略与战术选择,冲突或将进一步扩大。
随着乌克兰冲突持续深入,军工生产体系安全已成为战略议题,各方对军工产业链脆弱性的认识正在深化,防护措施与相应战术的发展将持续影响未来冲突形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