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下旬,顿涅茨克地区的大诺沃西尔卡镇战火纷飞。1月23日黎明,俄军发起大规模进攻,装甲部队与步兵协同,迅速突破外围防御工事。乌方防御体系在数小时内出现松动。

战役初期,俄军炮火削弱乌军火力支援能力,随后地面部队沿三个方向穿插。北部与东部战线被突破,俄军装甲部队将市区一分为二,乌军防御格局支离破碎。至23日午后,约1500名乌军防御人员被围,通信系统遭到干扰,指挥链条中断。

俄军巩固战场态势,通过无人机侦察乌军火力点,加强对外围交通枢纽的控制。乌军增援部队试图从西北方向突入战场,但在莫克里亚利河区域遭遇火力封锁,增援受阻。乌军被迫在不利条件下组织防御。

被围乌军第三营在弹药与给养匮乏的情况下突围,但战术协同不足,突围部队在开阔地带遭遇密集火力打击,伤亡惨重。俄国防部宣布完全控制大诺沃西尔卡,乌军残余部队向北撤退,但撤退过程中依旧遭受打击。

此次战役中,担任大诺沃西尔卡防御任务的乌军第110机械化旅遭受组建以来最为严重的损失。该旅超过350名官兵在城区巷战中阵亡,装备损失惨重。战斗初期,4辆T-64BV型坦克、1辆BMP-2步兵战车和2辆军用运输车被摧毁,削弱该旅的战场机动能力与火力支援能力。

第110旅残存部队在强渡莫克里亚利河及穿越开阔原野过程中,遭遇火力封锁区,约500人在数小时内阵亡。撤退路线上每隔数米可见乌军阵亡人员,装备残骸散布于河岸两侧。

战役第二日,旅指挥部所在位置被定位并实施打击,通信设备损毁,多名中高级指挥官伤亡,导致前线作战单元陷入“无头指挥”状态。这影响战场决策效率,多个战术小组因缺乏指挥而陷入混乱。

除前期损失的主战装备外,第110旅的后勤保障系统同样遭受重创。3座野战油库被摧毁,4辆弹药运输车被击中引发爆炸,导致部分区域防御力量因缺乏弹药补给而放弃阵地。医疗救援能力受限,2个战地医疗点被迫转移,影响对伤员的救治。

第110旅此次损失程度已超过其总兵力的40%,短期内难以恢复战斗力。该旅作为乌军东部战线的主力防御单位之一,其战斗力的下降将对整个东部战线防御体系产生影响,周边多个防御节点面临被突破的风险。此次损失是对乌军士气和战场信心的打击。

大诺沃西尔卡战役中,俄军在信息化作战领域取得进展。行动中,俄军大量运用FPV无人机执行侦察与打击任务,形成“侦察-决策-打击”体系。俄军共出动各型无人机230余架次,实现对战场的全时段、全区域覆盖。

俄军无人机群协同作战,高空长航时无人机负责大范围战场态势监控,中空无人机执行侦察任务,低空FPV无人机承担打击任务。这种立体化无人机作战体系提升俄军对战场的感知能力与打击精度。战役期间俄军FPV无人机精确打击乌军装甲目标32辆,命中率高达85%,且作战成本低于传统反坦克武器。

2S19自行榴弹炮群首先对乌军防御纵深实施火力准备,随后BM-21多管火箭炮对预定区域实施打击,最后装甲部队在火力支援下机动至关键地形,形成对乌军撤退路线的封锁。这种“炮-火-装”三位一体的作战模式提高战场节奏,使乌军防御体系在短时间内崩溃。

俄军通过控制这一关键节点,巩固顿巴斯地区的军事存在,同时为向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推进创造条件。该地区作为连接顿涅茨克与扎波罗热两大战略方向的交通枢纽,其战略价值重要。俄军控制该区域后,可切断乌军东西向战略机动能力,迫使乌方调整整体防御部署。

大诺沃西尔卡失守意味着东部地区防御体系面临重构。顿涅茨克南部防线实质性崩溃,形成长达30公里的战线空白,短期内难以建立有效防御阵地。扎波罗热方向防线东翼已完全暴露,俄军可借此发起侧翼突击,威胁乌军在该地区的整体防御态势。

是加强顿巴斯地区防御以阻止俄军继续推进,还是优先保障扎波罗热方向以维护南部战线稳定,这一决策将影响未来战局发展。红军村补给线已处于俄军火力覆盖范围内,这一后勤通道面临威胁,可能加剧乌军东部战线的补给困难。

此次战役表明,在现代战场环境下,单纯依靠静态防御难以应对信息化条件下的立体突击。乌军过于依赖固定防御工事,机动反击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此次战役中暴露。这一教训势必促使乌方调整战术思路,可能更加注重弹性防御与机动作战能力的培养。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