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持续近两年,顿涅茨克州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交界处的大诺沃西尔卡战役成为焦点。大诺沃西尔卡是乌军在顿涅茨克南线的最后一处大型据点,战略地位重要,是连接两大州的枢纽,也是2023年乌军发起扎波罗热反攻的重要基地。
该地区位于顿涅茨克州南部,与第聂伯罗彼得罗彼得罗夫斯克州接壤,是连接顿巴斯地区与乌克兰中部的重要通道。城市建设始于苏联时期,基础设施完善,地下防御工事坚固,为军事行动提供有利条件。冲突爆发以来,乌军在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构建多层防御体系,包括反坦克壕沟、混凝土掩体和地下指挥所等设施。
2023年夏季,乌军以此为基地,发起扎波罗热方向的反攻行动。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工业区为军事调动提供便利,也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乌军在此建立的防御体系不仅用于抵御进攻,也是为保持向南推进的战略纵深。
乌军在大诺沃西尔卡投入精锐部队,包括经验丰富的机械化步兵单位,配备有现代化装备和防空系统。城市内的防御工事经过精心设计,形成环形防御态势,使得防守方能够灵活调动,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威胁。
随着战局的发展,大诺沃西尔卡的战略价值凸显。作为连接顿巴斯前线与后方补给线的关键节点,该地区的得失直接影响着整个东部战线的态势。城市内的工业设施和交通枢纽也具有重要的后勤保障作用,双方对该地区的争夺更加激烈。
2024年1月中旬,俄军开始对大诺沃西尔卡发起大规模进攻。俄军采取多方向突击的战术,意图切断乌军防线,分割包围守军,标志着大诺沃西尔卡战役进入关键阶段。
1月18日,俄军突破外围防线,进入大诺沃西尔卡城区,切断乌军防线,将城南的乌军部队基本包围。俄军的突破战术体现现代战争中机械化部队与步兵协同作战的特点,坦克部队负责突破,步兵紧随其后巩固战果。
俄军趁夜色发动猛烈攻势,加大对大诺沃西尔卡守军的分割包围力度。这次夜间行动充分利用现代化装备的优势,红外设备和夜视系统使俄军在夜间作战中占据主动。
俄军的地面部队、炮兵和航空力量密切配合,形成立体化的打击体系。俄军还特别注意控制制高点和关键路口,限制乌军的机动能力,也为后续的清剿行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俄军还采取电子战手段,干扰乌军的通信系统,使被包围部队难以与外界取得联系。
俄军其装甲部队在城市作战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步兵提供掩护,还能快速反应,堵截乌军的突围尝试。俄军的工程部队也在行动中发挥作用,及时清除路障,为装甲部队开辟通道。
1月23日,战局迎来突破。俄军突入大诺沃西尔卡东南部防线,攻占市中心要地。乌军的控制区被分割成两个互不相连的部分,防御能力被削弱。城市中心的陷落对守军造成打击。
随着市中心的失守,乌军的处境艰难。分散在城市各处的乌军部队失去统一指挥的能力,被迫各自为战。俄军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逐个击破被孤立的乌军据点。
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被困的乌军开始尝试突围。面对俄军布设的火力网,这些突围行动付出代价。街道和河岸出现伤亡。
双方陷入巷战,在城市的废墟中展开搏斗。巷战的特点是近距离接触,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都可能成为战场。
被包围的乌军主要来自第110机械化步兵旅。这支部队曾多次参与战役,在之前的战斗中表现出色,但也承受巨大损失,不得不多次进行重组和补充。被包围的规模大约为三个营的兵力,总人数在300至350人之间。
关于伤亡情况,各方说法不一。有报道称,俄军投入三个旅的兵力对第110机械化作战旅进行包围。另有消息称,俄东部军区声称已经歼灭包围圈中第110机械化旅第1营和第2营的大部分人员,伤亡人数超过300人。
1月27日,这场持续数日的战斗迎来终局。俄罗斯国防部宣布控制大诺沃西尔卡,并在当地升起俄罗斯国旗。作为乌军2023年夏季攻势的发起地,大诺沃西尔卡的失守意味着乌军在顿巴斯地区的防御面临考验,也为俄军打开通往第聂伯罗彼得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区的通道。
这标志着乌军在顿涅茨克南线的最后一处大型据点失守,削弱乌军在该地区的防御体系。这为俄军向第聂伯罗彼得罗彼得罗夫斯克方向推进创造条件,可能导致战局变化。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