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螺,赛过鹅。”
对杭州人来说,小小的螺蛳里,藏的是春天的味道。
尽管离清明还有段日子,但不少朋友早已犯起了馋。
那么现在市场上螺蛳行情如何?2月21日,记者赶到了农贸市场打探了一圈。
潮新闻记者 王好 摄
上午的凤起农贸市场,水产区人头攒动。
徐老板的摊位专卖贝类水产,摊位中间摆了两大筐螺蛳。一边热情招呼客人的同时,他还一边手持剪刀“咔哒咔哒”剪着螺尾,往水盆里补货。
“个头大的12元一斤,小的8元一斤,都很新鲜。”徐老板摊位上摆的,是德清来的塘螺,一个上午,就已经卖出去了快一百斤。
“过完年,就有客人催着来问,有没有个头大、肉肥的好螺蛳来。”尽管一年四季都有螺蛳卖,但精明的吃货们最惦记的,还是肉质饱满、泥腥味轻的清明螺。
不过,要吃上这样的“尖货”,往往要等到清明前半个月。当然这也是徐老板生意最好的时候,“气温在10-20℃之间的时候,螺蛳肯定是最俏的。”
潮新闻记者 王好 摄
“今年天气好,现在的螺蛳品质还不错。”尽管还没到最佳赏味期,但这两天,徐老板店里每天也都能卖掉百来斤螺蛳,“除了客人几斤几斤地买,也有饭店每天订去三四十斤,有时候一天还要送两次货。”
徐老板估计,开春后,螺蛳的行情马上就会好起来,一天卖掉三四百斤不在话下。“比方说,前两天能卖个二三十斤,这两天就能卖四五十斤,再过两天就是六七十斤。”
“老板,12元钱的帮我称两斤。”说着,就有客人上门。这位阿姨是徐老板的老顾客了,她说自己的小孙子就馋这口酱爆螺蛳,“我看现在螺蛳个头也不小,买回去抢口头鲜。”
除了酱爆,阿姨烧螺蛳的经验也很丰富。每年春天“螺蛳季”,她都会变着法子给家人做上汤螺蛳、咸肉蒸螺蛳、口味螺蛳……“只要不是臭掉的,简单烧烧,鲜得眉毛掉下来。”
要是担心螺蛳不干净,阿姨也传授了一个小秘诀,“买回去放水里,点上两滴香油,再养个两天,沙子就吐干净了。”
潮新闻记者 王好 摄
彭埠农贸市场上,李老板进货来的30斤螺蛳,卖得只剩几斤了,“都是湖北来的货,卖12元一斤。”
李老板打算等到3月份,螺蛳大批量上市后,再进塘栖和德清的本地塘螺,“天气热起来,外地的运来容易不新鲜,而本地的壳薄肉厚更好吃,价格肯定也要贵出一两块一斤。”
耙螺蛳“耙”出村里第一批万元户 萧山这个村进入螺蛳产销旺季
清明未至,螺蛳已出。
此前曾上央视、第九批萧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所在地——萧山衙前镇杨汛村的耙螺蛳,也进入了旺季。
往年图。受访者供图
这几天,村里西小江上飘着一条条小船,船头一人手持两杆,一根前端是耙,一根前端是篓。老师傅虽头发花白,但体力惊人,左手耙,右手装篓,独立于江上,像是一位“水上飘”的大侠。有的耙螺蛳团队,也会呈现夫妻搭伙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大部分船只是一人行。
60岁老师傅徐国安就是其中之一。
往年图。受访者供图
去年,他曾创下了日耙螺蛳2000斤的记录,晚上5点多出去至次日凌晨四点钟回来,装回来的螺蛳铺满了整艘船。
他说今年耙螺蛳差不多过了元宵节就开始了。他耙螺蛳有自己的诀窍,“不会技艺的门外汉,用力一耙,装不进篓,都要漏掉的,往往辛苦了一上午,也装不满一舱。”徐国安喜欢去远一点的地方耙,义桥、西兴的内河,或者北塘河等地,找人少的地方,螺蛳爱往水草丰茂的泥土里,这是他的秘密之法,不轻易对外说。
耙回来的螺蛳,大部分会售卖出去。这些天,来收购的摊贩,按一块钱一斤的价格收走。村民一天最少能耙400-500斤螺蛳,质量好的螺蛳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品相不佳的,则是螃蟹、虾等水产品的饲养材料。
往年图。受访者供图
村里会耙螺蛳的师傅大多六七十岁,50岁的,都很少了,“耙螺蛳是个体力活,往往需要一天时间才能有所收获,手上动作不停,也会有腰酸背痛的职业病。”徐国安的孩子们都不愿意干,他也没收徒弟,只和曾经一同耙螺丝的老伙伴们结伴而行。
耙螺蛳的忙碌大多集中在上半年。生意好时,徐国安一年能有10多万的收入,他觉得挺满足了。
受访者供图
萧山衙前镇杨汛村的村委工作人员表示,杨汛村别名螺蛳村,村里第一批万元户便是靠耙螺蛳诞生的,兴旺时,70-80%的村民都依靠耙螺蛳为生。随着时代变换,这一产业慢慢没落。但最近几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功申报、央视报道等等,杨汛村的耙螺蛳又热闹了起来。虽然不比曾经,但也有100余人从事此职业,村里还会举办螺蛳节,烧制螺蛳八大碗等等。“我们希望通过耙螺蛳带动文旅产业发展,助力村民增收。”
来源:潮新闻、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