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了趟老地方 - 山东寿光,跟着一位开了20多年蔬菜运输大车的老司机聊天。他说,现在每天凌晨4点就得去大棚装菜,忙到天亮才能出发,一趟西伯利亚得走100个小时。这让我想起2014年第一次跟车采访这条线路的情景。

说起西伯利亚,大家脑子里都是厚厚的冰雪。这地方冬天零下40度都是常事。农作物在这种环境下很难存活,当地人吃新鲜蔬菜成了大难题。

山东寿光这边可不一样。这里大棚遍地,一年四季都能种菜。从这运到西伯利亚的蔬菜,创造了不少奇迹。

寿光到西伯利亚,直线距离就有4000多公里。这一路上要经过好几个气候带,路况复杂得很。物流公司的老板跟我说:“运一趟菜比运别的货难多了,得从装车就开始讲究。”



菜农五点就到地里采摘,分拣打包都得一丝不苟。车厢里得垫6层草帘子、毡子,还得装上专门的保温设备。遇到极寒天气,司机连个休息都不敢多歇,生怕蔬菜被冻坏了。

满洲里口岸是个关键点。这里要把中国货车上的菜转到俄罗斯车上。俄罗斯司机维嘉跑这条线20年了,他说:“冬天西伯利亚的路特别难开,一不小心就能打滑,还得防着野生动物突然窜出来。”

伊尔库茨克是这些蔬菜的主要集散地。这座城市离贝加尔湖不远,是西伯利亚重要的交通枢纽。从这里,蔬菜再分送到各个城市。



实地走访发现,俄罗斯人对寿光蔬菜评价不错。一位在当地开超市的华商说:“山东来的菜,品相好,口感也好,俄罗斯人愿意买。”

不过现在这条线路也面临新的挑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寿光对俄蔬菜出口量比前年下降了三成。主要原因是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贸易壁垒增多。

对这个问题,寿光市农业局的张局长提出了他的看法:“得想办法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蔬菜保鲜技术。现在已经开通了中欧班列专线,以后可能会有更多选择。”

从长远看,这条蔬菜之路不光是贸易往来,更体现了两国民生领域的互补性。俄罗斯有能源资源,我们有农业优势,双方都需要对方。

眼下西伯利亚那边正是寒冬时节,但寿光的蔬菜大棚里依然热火朝天。菜农老刘说得好:“只要人家需要,我们就种,这是造福两国老百姓的好事。”

我在寿光采访这些年,深深感受到,小小的蔬菜承载着大大的使命。它不仅丰富了西伯利亚人的餐桌,还在为中俄两国人民搭建友谊的桥梁。

这不光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条民心相通的纽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