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的驾驶技术意外的优秀,不容小觑,如果漠视中国空军战斗飞行队的战斗力,与之作战,可能是相当危险的。

沈崇诲出生于1911年,祖籍南京。他的家族是那个年代的名门望族,祖父沈味兰是晚清重臣张之洞的幕僚,父亲沈家彝,曾担任民国政府司法院大法官,母亲也是名门之秀,而他本人也是品学兼优,德智体美育全面发展,17岁就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即使放到今天,也是一个妥妥的“高富帅”。



沈崇诲

如果没有意外,他的人生本该会是这样的一番景象:顺利毕业,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娶一个漂亮的妻子,像他的父母一样,过着优渥的生活。但,一切都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改变了。

1928年5月,北伐军攻入山东,连败直鲁联军张宗昌、褚玉璞。驻军在山东青岛等地的日军以保护侨民为由,出兵血洗济南,残杀中国公民4000余人,并以割鼻、削耳、挖眼的残忍方式,野蛮的杀害了南京派往济南的外交特派员蔡公时。日军的残暴不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也在沈崇诲心中埋下了仇恨侵略者的种子。



蔡公时

1932年,沈崇诲从清华大学毕业,在教育厅的分配下,他到了绥远(今属内蒙古中部)去工作。但随着日本一步步逼近华北,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沈崇诲突然意识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国家亡了,建设西北又有什么意义?

正好,刚刚在杭州建立的中央航空学校在北平招收学员,于是,沈崇诲决心放弃在绥远优渥的工作,投笔从戎,当一名空军飞行员,保卫祖国。1932年12月,沈崇诲冒着大雪赶到杭州,报考中央航空学校。在沈崇诲的影响和带动下,罗英德、刘广利等22位清华大学生也先后报考了中央航校。



无论是什么时候,空军兵都是所有兵种中最危险的兵类,只要战争不结束,空军就时刻都要面临着战死沙场的危险。但是,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亲,对他这种义无反顾的选择表示了理解与支持,让他能心无旁骛地走上战场。

1933年2月,沈崇诲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试,被分配到飞行科,成为中央航空学校(杭州笕桥航校)第三期学员。



航校的培训十分严苛,需要先后经过四个阶段的课程:最初的入伍教育,教授基本飞行本科初、中级教育,教授驱逐、攻击、侦察、轰炸飞行的本科高级教育。沈崇诲有一定的银根基础,接受能力也很强,在第一学期就掌握了飞行技术,放了单飞,令教官们赞不已。

1934年12月, 沈崇诲以第一名的成绩从中央航校毕业,并留任航校飞行教官,不久,就被调到空军第二大队第九中队任中尉分队长。 到飞行大队后, 沈崇诲更加注意钻研空军作战技术, 特别是轰炸机的战术应用。



这与当时中国空军缺乏飞机有很大的关系。在战争爆发的初期,整个中国可用的飞机不到300架,被打下一架就少一架,而日本有3500架,并且每天还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当时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是霍克三,最高时速每小时360公里,而日本的九六式战斗机速度每小时要比它快60公里。速度跟不上,只能通过缠斗这样的方式为自己争取机会。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日军大举攻进华北,这场在中日之间酝酿许久的大战,终于来临了。沈崇诲意识到,自己架着飞机保家卫国的时刻终于来临了。



很快,8月14日,中日两国的空中对决,在杭州的上空拉开了序幕。

这一天,日本海军航空兵作战机群,从台湾新竹机场起飞,空袭杭州、广德,想要摧毁这两地的中国空军机场。就在一天前,沈崇诲所在的空军二大队,在“八一三淞沪大战”开始时,就已奉命进驻广德机场,保护上海与南京。

当中日空战在杭州上空打响的时候,沈崇诲奉命从广德机场出发,飞到上海上空,轰炸日军停泊在黄浦江吴淞口的第三舰队。激战中,他发现了日军刚刚运来的军火,他果断地按下按钮,疯狂扫射,成功地引爆了码头上的军火,使日军伤亡惨重。炮火、烟雾直冲云霄,极大地鼓舞了地面上那些正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的地面部队。



当时沈崇诲的战机是诺斯罗普战斗轰炸机,这种飞机是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设计生产的,可以凭借机关炮扫射敌机,还可以悬挂5颗重达500磅的炸弹,与同类型的日本飞机相比,无论是速度还是性能上都有一定的优势。

19日凌晨,沈崇诲再次奉命轰炸敌舰,9架诺思罗普战斗轰炸机从南京大校机场起飞,穿云破雾,飞到了上海黄浦江外白龙港。这一天,白龙港洋面上,日军第三舰队的10多艘战舰一字排开,一百多门大口径重炮,对着陆地上的中国守军阵地拼命轰击。



当沈崇诲所在的9架轰炸机被发现时,日舰司令长谷川清立即停止对陆上目标的炮击,转而将大炮口转向了中国空军,在日舰高射炮激烈地还击下,沈崇诲所驾的“904”号飞机不幸被击中,机尾不断冒出浓烟,速度也慢了下来,渐渐脱离了战斗队形。

在多次尝试重新发动马达失败后,沈崇诲命令副驾驶兼投弹手:陈锡纯跳伞逃生,而他自己却在心里迅速计算着:一艘大型军舰造价在1500万到2000万美元之间,需要数年时间才能造好,包括水手在内,舰上至少有500到600名官兵。而自己驾驶的诺普洛斯轰炸机,造价最多也只有35万美元,既然已经无法顺利返航,倒不如......

或许是明白了沈崇诲的想法,陈锡纯弃机逃生,两个年轻人在简单交换了意见后,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驾机撞沉敌人军舰。



当时,日军的“出云号”正指挥航队与中国空军进行激烈的战斗,于是,他们选择好角度,带着没有投放的炸弹,从2000米的高空,对着日军“出云号”驱逐舰俯冲下去。他们的战斗轰炸机爆炸了,挂在轰炸机上的2500磅炸弹也爆炸了,刹那间,火光四起,烟火冲天,伴随着呼天喊地的嚎叫声,爆炸声,“出云号”沉没了。

后来有战友回忆当时的情景,是这样描述的:

“在我们下方二千呎,有一只孤独的飞机在慢慢逡巡着。
我们立刻降低。希望它就是我们的904号机,希望招呼它归队……
白龙港附近有大批敌舰出现。看见我们雄伟的阵容,惊慌失措,向上海方向蠕动逃去,
机会太好,可惜我们的炸弹已投光了……
那架在我们下方、敌艇上方的孤独的飞机,(现在已认明是沈崇诲的904号了)
忽然对准一艘最大的敌舰,开足油门直冲下去……”

在冲向敌舰时,沈崇诲与陈锡纯高喊着空军誓言:“我的身体、飞机,当与敌人的飞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面对沈崇诲与陈锡纯的壮烈之举,即便是作为侵略者的日本也不得不承认:

淞沪会战中,支那空军飞行员以少敌众,抵抗强大的帝国军队,八一九白龙港海空之战中,竟有支那飞行员驾机撞沉皇军主力驱逐舰一艘,其勇猛精神颇令吾人意外......

沈崇诲牺牲了,年仅26岁。陈锡纯,22岁。为表彰二人英勇的爱国精神,两人被追记大功,追晋军衔一级,只是他们再也看不到。



长空壮士血,万古军人魂

战乱年代,有太多像沈崇诲这样的人,放弃了原本安逸富足的生活,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只为守护民族尊严,为了这样一个愿望,他们前赴后继,以一腔热血,以身许国,缝补破碎的华夏苍穹。他们翱翔在天与地之间,走进生命的幽谷,开创国家的出路!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谨以此文致敬沈崇诲烈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