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航空学校(Central Aviation School)起源于1928年11月成立于南京的中央军校航空班,是中国空军的摇篮。1930年国民政府为加强军备,决定以原中央军校航空班为基础,择址杭州笕桥蚕校(现浙江理工大学),正式兴办中央航空学校。1931年春,学校校舍和与同期新建的中央飞机制造厂合用的跑道等附属设施落成,学校开始招生。抗战爆发后,中央航空学校迁往云南昆明巫家坝机场云南航空学校原址,继续为抗战培养空军人才,并改名为中央空军军官学校。至抗战胜利学校又迁回杭州原址,1948年冬迁往台湾。
图一|中央航空学校(笕桥)校门旧照(图源网络)
图二|中央航空学校训练用飞机(图源网络)
中央航空学校设立之初,由蒋介石兼任校长,副校长兼代理校长为毛邦初,1934年起由周至柔任校长。航校聘请美籍顾问,并向美国购买了费力提、道格拉斯、可塞等型号飞机作教练用机。学校设飞行科、机械科(从第4期开始设立)。学习内容有飞行学、航行学、飞机构造学、发动机学、空军战术、无线电通讯及英语。
图三||李中东藏
图三为1935年12月18日从中央航空学校(笕桥)寄往波兰航空部的国际信件,寄出人为时任航校副校长毛邦初将军(Gen. P. T. Mow)。
图四||李中东藏
图四为1937年4月13日从中央航空学校(笕桥)寄往天津南开女中(4月20日)的国内信件。使用带有飞行训练压花印记的校园信封,寄出于“七七事变”爆发前夕。笕桥是位于杭州东郊的一座古老小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有上千年。作为中国空军的诞生地,让笕桥真正走入历史视野的,是八十五年前发生在小镇上空那场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斗: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首次空战,以高志航为代表的中国空军一举击落了6架日本战机,赢得了对日空战首胜。该战役被称为“八·一四”笕桥空战,这一天也被国民政府命名为了“空军节”以资纪念。
图五|空军第四航空大队大队长高志航(图源网络)
在淞沪会战进行之际,为坚持长期抗战,中央航空学校也加入了大学内迁的行列,目的地是抗战大后方的腹地云南昆明。1937年11月中央航空学校整体搬迁至原云南航空学校在巫家坝机场的旧址,迅速整建完毕后继续为中国空军培养人才,并改名为中央空军军官学校。为了扩大训练规模,航校征用土地,将巫家坝机场向西南扩建到滇越铁路边缘,新修一条1200米的跑道(14航空队进驻后扩建为2200米),还新建了大批营房,以供航校中级和高级班在这里开训。1939年5月,陈纳德从美国招募一批美国空军预备役和退役人员到校担任教官,但当时由于美日尚处于正常邦交状态,美方援助只能以民间和不公开方式进行,直至珍珠港事件爆发,美、中对日宣战。
图六||李中东藏
图六为1938年1月31日从云南昆明由内迁重建后的中央航空学校寄往德国的国际信件。
图七(图源网络)
图七为昆明巫家坝机场驻场单位、场站设施和中央航空学校校址示意图(1944.4.13由驻场美军军邮局绘制)。
1941年5月,在罗斯福总统的力主之下,美国政府改变对日绥靖政策,将中国纳入有资格获得《租借法案》援助的国家。美国政府随即制定了《中国短期空军发展计划》(即“JB355”号文件),加速为中国空军培训飞行员。根据这个计划,中美双方迅速达成协议,决定于1941年10月起,选派中央航空学校第十二期以后的各期学生赴美国,在位于亚利桑那州的威廉姆斯空军基地(Williams Field)、雷鸟空军基地(Thunderbird Field)和卢克空军基地(Luke Field)进行中级、高级飞行和作战训练,全部训练科目在8个月内完成,学员学成后立刻回国参战。
图八(图源网络)
图八是一张中央航空学校学员在美受训上课时的照片,从黑板上的板书看,这是在讲解"空气动力升力原理"。黑板上方的标语为"KEEP’EM FLYING!",这也是当时美国鼓励青年加入空军的口号。
图九|中央航校中国学员在美雷鸟空军基地训练场景(图源网络)
图十||李中东藏
图十为1942年10月24日从西安黄埔村寄出,盖军邮302局日戳,由重庆(11月13日)中转后经驼峰航线寄往美国亚利桑那州(43年1月16日)的国际信件。经查证,军邮302局为配属中央军校第七分校的邮局,地点在西安近郊王曲镇。七分校是抗战中期中央军校各分校中规模最大科目最齐全的分校,当地人称军校所在区域为"黄埔村"。此封的收信地址是亚利桑那州胜特盤尔特机场(即雷鸟空军基地的音译),收信人是中央航空学校赴美学员刘秀生、杨焕光,盖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到达戳(43.1.16)。
图十一|中央军校七分校(图源网络)
两名收信人刘秀生、杨焕光均为中央航空学校第三批赴美学员,而杨焕光学员经广泛收集资料,其光荣履历跃然纸面:杨焕光,浙江诸暨人(1919.12.27-1943.11.4),中央航校14期毕业,第三批赴美学员。学成回国后编入中美空军混合联队(Chinese American Composite Wing)第一大队2中队,任B-24 轰炸机正驾驶。1943年11月4日在对厦门沿海日军目标实施轰炸时被地面炮火击中飞机坠毁光荣阵亡,时年24岁。
图十二| 杨焕光烈士履历(节选自中美联队一大队飞行员名录) (图源网络)
抗战时期中国大学内迁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从邮史研究的角度去收集、解析和记录这段历程,挖掘和讲述每一封邮件背后的故事其意义是深远地。中央航空学校内迁昆明后,因为培养从美国引进先进战机的驾驭人员、操作人员和维护保障人员需要大批的知识青年,从1943年开始,陆续又有许多在校大学生从同处昆明的西南联大、重庆的中央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内迁院校选拔进入中央航空学校,为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谱写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