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三坝
在四川盆地,川人习惯把局部平原地带称为坝子,诞生了许多或大或小带“坝”字的地名。成都的华西坝、重庆的沙坪坝、以及曾属蜀地的汉中古路坝,这三个坝子在抗战时期接受了众多高校的内迁,也接受了先进文化的洗礼,被称为中国大后方的教育文化中心。华西坝因处于天府之国首邑成都,环境优裕,故被誉为“天堂”;中央大学所在的沙坪坝,被称为“人间”;汉中古路坝因各方面条件较差被自嘲为“地狱”。天堂、人间与地狱,本就是文化人对那段燃情岁月和艰苦卓绝的自然描述,而文化人中的历史人从学术角度给出了更准确的定义,称为抗战时期“文化三坝”。
成都华西坝
成都城南的华西坝,以前是一片乱坟场荒地,有人叫它南台寺,还有人称这一带为中园。1910年,得益于美国和加拿大教会的支持,华西协合大学正式开办,锦江南岸这一大片土地,就被成都人称作了“华西坝”。
抗战期间,华西协合大学敞开怀抱,竭尽所能,陆续接纳内迁来蓉的学校及流亡师生。南京的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济南的齐鲁大学,北平的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相继迁来华西坝,形成了华西坝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长达九年,华西坝上的“五大学联合时期”。
图一||李中东藏
图一左|成都华西坝华西协合大学校门旧址
图一右|时人通信对华西坝景象之描写:洋楼高耸屋阁律煌别有天地大后方罕见。
图二||李中东藏品
图二为1938年1月18日华西协合大学寄往加拿大多伦多的局部航空邮件,销"成都九 CHENGTU"中英双语戳。与沙坪坝和古路坝不同,那时服务华西坝片区的邮局为位于华西协合大学旁小天竺街的成都邮局第九支局,历史同期并无"华西坝"局名的邮戳存在。邮件经重庆、汉口(38.1.21)、香港(38.1.22)中转后,在香港搭乘海轮去往加拿大。
图三||李中东藏品
图三为1942年12月27日华西协合大学附属教会学校寄往美国纽约的全程航空邮件,销"成都九 CHENGTU"中英双语戳,使用的教会学校制式信封上印有"Hasipa"(华西坝)英译地名。邮件经重庆(盖渝67暗检戳)、加尔各答(贴P.C.90检查条)、拉各斯、迈阿密中转后到达纽约,是典型的经驼峰航线出口的中美第8线全程航空邮件。
图四||李中东藏品
图四为1941年5月15日金陵大学寄往美国密苏里的平信邮件,销"成都九 CHENGTU"中英双语戳。邮件经重庆(41.5.17)、昆明(41.5.22)中转后,走滇缅公路出口,在缅甸仰光(盖仰光三角形兰色检查戳)搭乘海轮去往美国。1940年9月底日军进占印度支那,滇越铁路中断运行,西南大后方的水陆路国际邮件改由昆明经滇缅公路出口。
图五||李中东藏品
图五为1943年6月1日燕京大学寄往重庆沙坪坝国立中央大学的平信邮件,销"成都九 CHENGTU"中英双语戳。邮件于6月4日到达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