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老人的晚年有多难过?我们村有五个80多岁的老人,他们分别分别都有三个及以上的子女。可晚年生活却一个比一个活得凄凉,没有一个能和儿女安稳生活,或靠儿女养老的。
这五位老人,分别是李大爷和张奶奶,我姨婆,赵奶奶,还有我妈。
李大爷和张奶奶是二婚,李大爷五十多岁的时候,原配老伴儿因病去世了。
他年轻的时候在县机械厂工作,退休后有退休金,后来就和丧夫的张奶奶重新组建了家庭。退休后的李大爷在村里开了个修理铺,专门修理农用机器。
他的两个儿子会轮流去铺子里帮忙,可挣的钱都进了儿子们的口袋,李大爷就跟义务劳动似的。
张奶奶呢,洗衣做饭伺候全家,还照顾儿媳妇坐月子、帮忙带孩子,比亲婆婆还尽心尽力,所以儿子儿媳和她相处得还不错。
可如今,李大爷和张奶奶都八十多了,身体每况愈下。
去年冬天,村里下了场大雪,李大爷想着出去给张奶奶买点药,结果在结冰的路上滑倒,摔断了腿。
他躺在雪地里,呼喊着路人帮忙联系儿子,可两个儿子赶来后,第一句话不是关心父亲,而是开始互相推诿照顾的责任。
大儿子说:“我最近生意忙,哪有时间管?”
二儿子也不甘示弱:“我家孩子马上要考试,我走不开,要管你管。”
两人在医院走廊里争吵不休,把躺在病床上的李大爷和张奶奶晾在一边,让他们心寒不已。
我姨婆今年八十五岁,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
二儿子接了姨公的班,在铁路上工作,从来没回过家。大儿子因为姨公让二儿子接班这事,一直耿耿于怀。
姨公去世后,就把姨婆赶到了院外的牛棚里,见了姨婆跟见仇人似的。
姨婆的三个女儿都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
有一次,姨婆不小心在家里摔倒,额头磕破,血流不止。她强忍着疼痛,拨通了女儿们的电话,可女儿们不是说工作忙走不开,就是说路途太远赶不回来。
姨婆只能自己捂着伤口,一瘸一拐地去村里的诊所。从那以后,姨婆每次想起这事,都忍不住默默流泪。
赵奶奶是村里这五个老人里最可怜的,也是最年轻的一个。
她老伴儿生前是村里退休的小学校长,老伴儿去世后,赵奶奶每个月能领几百块钱的家属补助,经济条件在几个老人里算好的,可她却是最可怜的。
赵奶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两个儿媳就跟母夜叉似的,一个比一个蛮横,两个儿子都怕媳妇,任由她们欺负自己的老娘。女儿也怕两个嫂子,很少去看望赵奶奶。
前段时间,赵奶奶生病卧床,想吃口热乎的粥。她托邻居给儿子儿媳带话,可等来的却是两个儿媳的数落。
大儿媳不耐烦地说:“就知道折腾,我们自己还忙不过来呢。”
二儿媳也跟着附和:“想吃自己做,别老指望我们。”赵奶奶只能看着空荡荡的屋子,泪水打湿了枕头。
我妈倒是没受儿女的气,可她是五个老人里最辛苦劳累的。
我妈今年八十二,和小弟一家住在老房子里。
小弟和弟媳常年在广州打工,一年到头也就春节那几天能回家。
家里三个孩子,老大去年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像两座大山,压得小弟一家喘不过气。
剩下的双胞胎正读高一,学习紧张,周末回家也是埋头苦学。
每个周末,天还没亮,我妈就蹒跚着步子走进厨房。她眼神不太好,切菜时手指好几次险些被刀划伤,可还是强撑着给孙子们准备早饭。
洗衣服时,那台老旧的洗衣机总是出毛病,她只能弯着腰,一件一件地手洗,洗完后直起身,腰都僵了,得缓好久才能慢慢挪动。
大嫂每次回村,都没个好脸色。有一回家庭聚餐,饭桌上大嫂突然开口:“妈,你这些年光顾着小弟家的孩子,以后你老了,可别指望我们。”
这话一出口,饭桌上瞬间安静下来,我妈尴尬地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可我看到她的手在桌子底下微微颤抖。
我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我妈总说:“闺女啊,妈现在还能撑得住,就是怕以后动不了了,拖累你们。
你弟弟要供孩子上学,压力大,我真不知道该咋办。” 我听着心里一阵发酸,只能安慰她:“妈,你别瞎想,还有我呢。等我儿子成家了,我就回去照顾你。”
可挂了电话,我心里也犯愁,儿子儿媳以后肯定也需要我帮忙,到时候我该怎么平衡两边呢?
人老了可真可怜,看见村里这五个老人现在都只能靠自己养老。再过几年,他们要是真的动不了、做不了事,不知会有多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