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吵嚷着要把加拿大收为美国的第51个州,实际上在历史上美国和加拿大的一段边界纷争,比现在特朗普吵嚷的情况要严重得多。

在外人眼里,加拿大和美国的边界是直线,很容易形成误解,让人误以为两国划分边界很简单,也很顺利。甚至还有人大做文章,说这是新型国家之间划分边界的“典范”。



实际上,直线边界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美国和加拿大当初确定边界也没有像外界想象的那么友好。当然,历史上的美国面对的不是加拿大,还是加拿大的宗主国英国。

围绕边界划分,人类事实上形成了一套划分的逻辑和“边界道德”。



自然地形为边界的时代

美国和加拿大的边界长达8891km,直线边界部分是殖民时代下的特殊产物。之所以说是特殊,是因为在殖民时代之前,国与国之间的边界都是以自然地形为依据进行划分的。

如果说国与国之间存在“边界道德”,历史上划分的基础就是山脉、河流、沙漠、海洋等实际地形地貌。



古代的国家,尤其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都是依据自然地形来确定国与国之间的边界的。边界上的道德感,就是国家之间,民众长时间居住、工作所形成的一种清晰而明确的活动轨迹。

比如,两个国家以一条河流为边界,河流左边的民众与河流右边的民众,哪怕在没有划分边界之前,也会自然而然的以这条河流为活动界限。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不超过界限范围就应该是彼此遵守的道德。



这种边界道德都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人们自发形成的一种活动轨迹和范围。就像我国和印度之间,过去的边界默认就是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走向,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历代政权都没有明确划分边界。

直到英国殖民者到来后,随着过去边界道德被打破,两国依据的传统边界线也不复存在了。



直线边界是殖民时代的产物

西方列强带来了殖民时代,他们划分界限的依据就两个标准,或者说他们依据的边界道德准则完全和过去不一样。

第一个准则是枪炮战火烧到哪里,哪里就是边界。另一个准则是经纬线。西方列强依据对地球的进一步认识,根据经纬线来划定边界,而不是用自然地形。之所以用这种方式,是因为相比于复杂的地形地貌,简单的画线更便于处理。



殖民者侵占的都是陌生土地,列强对各地的自然地形详细情况也不是完全了解,所以用直线行驶来划分最简单。

其次,殖民者并不会考虑殖民地民众的划分边界需求,或者说不会考虑原住民的边界道德。就以美国和加拿大的边界线为例,那里其实是印第安人的传统居住地。



印第安人内部有不同的部落,不同部落的土地划分也是按自然地形来进行的,所以部落之间的边界肯定不会是直线。

但是西方殖民者不会在乎当地人的感受,他们会强迫印第安人接受他们的边界道德,直接用经纬度来划分,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直线边界。



不光是北美地区,在非洲地区,国与国之间也存在大量的直线边界,这些都是西方殖民时代的特定产物。对比之下,传统欧洲国家之间的边界也是曲折的,那是因为欧洲列强在历史上也遵循着传统的边界道德。

美加两国的三段边界线

从地图上看,美国和加拿大之间就是一道东西走向的直线边界。实际上,两国的边界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的边界线是以北纬49°来划定的,具体的范围是从伍兹湖西岸一直延伸到太平洋的乔治亚海峡。这段边界线也是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主要边界线。

第二个部分是以西经141°线划分的边界,这道边界线是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的边界,它的走向呈南北走向,相比第一部分边界,这条边界线相对较短。



还有第三部分边界线,位于两国东北部地区,大致是以北纬45°线来划分的。这条边界线很短,只有200多公里,甚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知道有这条边界线的存在。

但有意思的是,这段很短的边界线当初划分的时候要比其他的边界划分更难。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来,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边界线并不像现在所说的不设防,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风平浪静。



更有意思的是,这条边界线最早不是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界线,而是西方列强之间的殖民地界线。

荷英法的边界

美洲大陆被发现以后,先是西班牙在美洲大范围殖民。从17世纪初开始,英国、法国、荷兰也参与到了美洲的殖民中。



1606年,当时的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派出了两个庞大的殖民团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北美地区,也就是现在美国的东北部地区进行殖民开拓活动。

具体的范围主要是在北纬38°~45°线之间进行开拓,英国人天然的把这片区域划定为了自己的殖民地。



荷兰后来不顾英国人的反对,也加入到了在北美的殖民开拓活动中。现在美国的东北部地区最早是荷兰殖民者开拓的土地,他们甚至从印第安人手里购买了一块土地,而后建立了一座新的城市。

除了英国和荷兰之外,法国当时也在北美地区建立了一大片殖民地。渐渐的,北纬45°线就成了荷兰和法国在北美殖民地的分界线。



时间来到1660年,查理二世成了英国的国王,他的弟弟约克公爵(请记住这个名字)当年率领庞大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奔赴北美。

之后,英国和荷兰之间在北美爆发了殖民战争。1664年,约克公爵的大军占领了荷兰人在北美的那座城市,然后约克公爵将其改名为纽约。



于是,一场仅仅局限于北美殖民地的战争,接下来演变成了英国和荷兰的全面战争。战争持续了3年,之后,荷兰割让了哈德逊河和特拉华河一带的土地。

荷兰人迫不得已离开了这片区域,北纬45°线又变成了英国和法国殖民地的分界线,这种局面延续了100多年。



北纬45°线成为英国殖民地内部的分界线

英国人赶跑了荷兰人。100多年后,围绕殖民地的掠夺,英国和法国又开启了一场新的战争。到了1763年,原本属于法国的殖民地被英国人夺去,然后英国人将其更名为魁北克省。

这片被更名为的土地南边就是英国人先期占领并殖民的纽约州。虽然两片殖民地连接在了一起,但英国人为了方便管理,还是按照北纬45°线来划定了两个地区的边界。



1766年,纽约州的总督和魁北克的总督商定共同测定45°线。纽约州方面派出了一个叫哈珀的数学教授进行测量,魁北克省则派出了一个叫柯林斯的测量员参与工作。

不巧的是,测量工作期间天气不好,而且双方使用的测量仪器竟然不统一,最终导致的测量结果不一致。请注意,围绕这个不一致的结果,最后导致英美两国闹腾了很多年。



具体的情况是,纽约州测量出来的北纬45°线,比魁北克省测量出来的偏南了 5~6英里。如果按照这条界限为准,魁北克省将会拿到更多的土地。

两个殖民地都没有最终的决定权,最终的决定权在英国国王手里。1768年,英王乔治三世认可了这一测定结果,并把原属于纽约州的一块土地划分到了北边的加拿大省。



当时的英国国王可能认为,不管是南边的土地还是北边的,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划分多少并不影响自身的利益。

就这样,这条北纬45°线成了两个殖民地的正式界限。历史上,这条线也叫瓦伦丁—柯林斯线,因为是以魁北克省的那位测量员的名字来命名的。

但是,随着美国后来脱离英国而独立,原来的边界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美国觉得自己吃亏了

美国独立后,双方在1783年确定了北纬45°线区域的边界,这条界线从此成了美国和英国殖民地的分界线。

到了1796年,一个美国人突然公开表示,原来的界线偏南了,美国土地多划分给了英国,导致美国的佛蒙特州损失了大约40万英亩的土地。所以美国应该和英国重新划分边界,把损失的土地要回来。



不过在另一方面,属于英国殖民地的下加拿大省也表示,原来的界限有问题,需要重新测定。美英双方互不让步,导致这个问题一直持续到第二次英美战争爆发。

战争结束后,两国又找来人员重新对北纬45°线进行了测量,新结果却显示原先划定的瓦伦丁—柯林斯线,比真正的北纬45°线偏北大约1km。也就是说,美国人实际上并没有吃亏。



这下英国人不乐意了,强烈要求以新划定的45°线为边界线。美国人赶紧改口,表示还要以原来的界线为边界线。双方陷入了无休止的争吵,最终决定找独立的第三方进行仲裁。

尼德兰国王成了仲裁人

1827年,美英签署了条约,正式决定仲裁。为了寻找仲裁人,当时沙俄的国王、尼德兰国王、法国国王、普鲁士国王,萨丁、丹麦、奥地利国王都在美英两国考虑的范围。



最终经过投票选举,尼德兰国王接下了这份差事。美国原本认为尼德兰国王是第三方,肯定会不偏不倚的,但是国王最终选定了新界线为边界线,允许美国的领土可以适当向北延伸。

美国人相当恼火,认为尼德兰国王在偏向英国,并不承认这个仲裁结果。就这样,短短的边界纷争又拖到了1842年。



这一年,英美两国又签订了新的条约,围绕东北部地区的边界问题才最终得以解决。不过,美国的缅因州因为边界的重新划分,而损失了893平方公里的土地。

缅因州地方政府觉得吃亏,但他们也意识到,如果这个问题继续耗下去,不知道还要拖多久才能解决。最终,在美国联邦政府的敦促下,缅因州勉强接受了新的划线方式。



就这样,围绕北纬45°线的边界争端,在持续了200多年后,终于解决了。

结语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西方列强所谓的直线边界,表面看起来简简单单,但实际上那是因为背后没有涉及到利益纠葛。

一旦涉及到利益纠葛,尤其是土地划分让双方感到不公的时候,西方的列强对直线边界同样不会认可。



所以说,边界道德问题本质上既是一种传统习惯的延伸,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参考资料:
《美国和加拿大北纬45°边界线划定始末》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1月20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