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美国海军的指挥体系和舰员管理在近期“杜鲁门”号航母撞船事件中暴露无遗。2025年2月12日,号称美国海军“皇冠上的明珠”的“杜鲁门”号航空母舰,在深夜与一艘商船发生碰撞,导致航母右舷部分船体严重损毁。这一事件不仅令人震惊,更直接导致了“杜鲁门”号舰长戴夫·斯诺登上校的解职。美国海军的这一决定,背后反映的却不仅仅是一次意外事故,而是指挥体系、舰员管理及军队文化中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据美国海军研究学会(USNI News)的报道,斯诺登的解职是因为“对其指挥能力失去信心”,这一表述显然意味着“杜鲁门”号发生的撞船事故,是美国海军对斯诺登的指挥表现做出的直接反应。这次事故发生在深夜,造成了航母右舷四分之一部分的船体被刺穿,损害了升降机的浮筒。航母目前停靠在希腊苏达湾港口进行检修,而海军对事故的调查仍在进行当中。然而,斯诺登被解职并非单纯因为一次偶发事件,这一行动体现了美海军指挥层的巨大压力与“问责文化”。

首先,“杜鲁门”号航母作为美国海军的核动力航空母舰,承担着全球范围内的战略部署和作战任务。它不仅是美国海军的“移动堡垒”,更是代表着美国全球军事影响力的象征。因此,航母的任何损伤和不当指挥都将引发严重后果。不仅是损害战斗力,更是对美国海军形象的重创。这一事件也暴露了美国海军在应对复杂航行环境中的脆弱性。

更让人警惕的是,这一撞船事件发生在国际水域,涉及到商船这一“外部因素”,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美国海军指挥体系的漏洞。撞船事故,尤其是发生在夜间,暴露出“杜鲁门”号舰长与其指挥团队对环境的监控和应对机制的不足。在海上,夜间航行的安全性极为关键,尤其是涉及到核动力航母等重量级战舰,更需要高度精细的指挥和防范意识。



美海军此次解职斯诺登,显然是为公众和军队内部交代责任,但也进一步反映出军队文化中的某些固有问题。海军是典型的等级森严的组织,在这种文化下,责任和后果的传递往往过于简化。斯诺登的解职是对军队内部“责任追究”和“指挥失误”的一种制度化反应,但这也意味着一旦发生类似事件,指挥官们的压力将巨大,而不允许犯错的环境或许会导致更多“事后追责”的行为,而非事前的合理预防。

事实上,美国海军的“责任文化”在近年来已有不少引起争议的案例。无论是“海上事故”频发,还是“训练失误”导致的人员伤亡,指挥官往往成为了“背锅侠”,成为了高层政治和军事体系中的“牺牲品”。但在背后,这种“高压文化”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指挥系统本身的结构性问题和管理疏漏。美海军对于指挥官的管理过于“权责分离”,这一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效,但在复杂多变的现代战场上,这样的决策模式却经常带来无法弥补的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海军高级指挥官的更替和解职,虽然表面上是对一次事故的“应急处理”,但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导致对其他指挥官产生威慑作用,使得他们在作战和执行任务时过度谨慎,甚至产生过分的“防守型”思维。这不仅影响军队的士气,还可能在战略层面上削弱军队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海军指挥体系的运作,需要更多的“容错空间”,让指挥官们能够在不被过度追责的情况下,采取果断的行动,而非时刻担忧因一场事故而丧失职务。

此次“杜鲁门”号航母事故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指挥官解职的层面。它揭示了美国海军面临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在指挥系统、军官管理和风险防控等方面的不足。而这一事件,也为全球其他军队提供了一个警示——在现代军事力量的构建中,如何平衡军官责任与军队文化、如何在高风险环境下维护指挥官的自主性,如何通过更为合理的管理模式来避免指挥失误,依然是摆在各国军队面前的重大课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