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在救援一线36年

甘做城市“逆行者”


“呜~嗯,呜~嗯……”2月16日17时20分,莘塍街道专职消防队队长张付林接到瑞安市消防救援大队指挥中心来电,莘塍街道万松东路一铁皮棚着火,需立即调派消防员赶赴现场救援。从收到指令、拉响警报,到消防车驶出消防站,只用了45秒。5分钟后,着火点火源被成功扑灭。这是莘塍街道专职消防队平常的一天,出警快、狠、准是该队的总基调。“时间就是生命,救援就是要争分夺秒。”张付林说,白天出警时间保持在45秒内是他对队员的要求。


而作为莘塍街道应急消防站副站长兼莘塍街道专职消防队队长,张付林,这个出生于1967年、年近60岁的男子汉,也一直“严格要求”着自己:从业36年来,一直奋战在消防救援一线,参与了上万场灭火战斗,身上留下了多处浴火奋战的“勋章”。


1

从手推车到现代化消防站

“火灾发生时,往往远水救不了近火。眼睁睁看着房子被火烧掉大半,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聊起从事消防事业的初衷时,张付林便打开了话茬子。据介绍,1989年,莘塍街道附近火灾频发,而瑞安的消防队在玉海街道,距离莘塍街道较远,等消防车赶到,大火已经将房屋吞噬了大半,给当地居民带来严重损失。


1989年,22岁的张付林便和一帮志同道合、热心消防事业的朋友自发组建了莘塍街道首个志愿消防队——仙甲志愿消防队,以帮助居民先行灭火,减缓灾情。“我们那时都还在从事自己的事业,但是只要接到火警命令,大家都会立即放下手头工作,赶赴现场处置灾情。”说着,张付林指着远处的一辆老旧消防车说,那时设备简陋,大家靠一台手抬机动泵和一辆手推车就组建消防义务队伍了。


如今,当年30人的志愿队,只剩他还在火场穿梭。妻子至今记得他关停外贸公司那晚的对话:“要不把消防队承包出去?”“那不成生意了?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

2

刻在身体里的“救援印记”

36年的消防事业中,张付林参与过大大小小无数起火灾,也出过“五花八门”的警情,有上树救猫、开门、捅马蜂窝,也有跳河救人、捞人……几乎什么都干过,造成身上灼伤、骨折、骨裂,几乎遍体鳞伤。


2016年莘塍街道四坦村出租房火灾现场,张付林左手小拇指韧带断裂的瞬间,他正托着被困人员翻越阳台。事后被问及为何不先处理伤口,这位老消防员憨笑着搓手:"当时真没觉着疼,回家才发现手套里都是血。"


这样的“勋章”,在他身上还有7处。尾骨粉碎性骨折那次,他硬是躺在担架上指挥拉梯的架设;膝盖剜肉手术前,还在电话里指导新队员处理警情。

3

最“近”的“遥远距离”

此外,张付林还严格规范队伍制度建设、强化队伍管理,并在原有的规章制度下,不断改良和完善执勤纪律、请销假、队容风纪、内务卫生等,确保消防队伍可以随时拉得出去,打得赢“战”。他还会不定期地对队员们进行思想教育,了解队员困难、掌握队员身体情况、排解队员心结,提高队员们的归属感。


参观莘塍街道专职消防队,发现这里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并需要24小时随时待命。“不知道什么时候警报就会响起,所以我们要随时待命。”说到这里,他满脸严肃。为此,即便大队离家很近,他也在大队和队员们同吃同住,已经近三年没回过家了。“年夜饭一起吃,对凝结集体也有好处。”他又笑了。


其实,张付林的家距离消防大队仅150米左右。

4

队员心中的“大家长”

在“拼命三郎”张付林的心里,队里的每位成员也都是他的“孩子”,对他们十分爱护也十分严格。为锤炼队员意志,塑造优秀的品格,张付林每天坚持实战练兵、夯实基础,并根据每位队员的实际情况,或加水带负重跑,或加五公里跑步,制定不同强度的训练计划、考核标准,确保每位队员都能提升能力。


2024年,张付林带领的莘塍街道专职消防队获得瑞安市消防职业体技能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夺冠那天,年轻队员们把奖杯塞到张付林怀里——这群他亲手带出来的“孩子”,也开始接住了守护城市的接力棒。



来 源:天瑞地安客户端

编 辑:吴若宁

校 对:余根铃

审 核:叶 聪

终 审:叶衍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