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迎来了开门火!”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零工市场上川路服务中心,运营负责人管玉清用“火爆”来形容最近的用工情况。随着春运接近尾声,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人来到这处农家小院。这里是浦东新区首家综合性零工市场,地处曹路、金桥交界地带,距离外高桥、张江也不算远,辐射4个工业区。

有人从云南远道而来,只为在繁华都市寻找更多机会;有人不辞辛劳,想多赚些钱贴补家用;还有人在上海打工近二十年,在这个春天又回到熟悉的地方……

打工人络绎不绝

“即时快招”机会多

周一是零工市场最忙碌的时候。

2月17日,这座位于曹路镇的农村小院,一大早就挤满了五湖四海的求职者。门口,电瓶车停得满满当当,不少还绑着被褥行李。务工人员的交谈、行李箱与地面的摩擦声、劳务中介的吆喝声,在暖阳下奏响了一部热闹而又充满活力的交响曲。

管玉清是浦东新区上川路服务中心的运营负责人,也是园内上海玉邦劳务派遣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几年前,他联合21家劳务中介企业,租下了这座农村小院,想“抱团取暖”一起做出影响力。2023年10月29日,浦东新区首家综合性零工市场在这里揭牌成立。之后,经过一年多的运营,这里成了浦东新区劳务供需对接的“枢纽”。

“因为今年企业开工、用工需求比较旺盛,我们初八就开张了,出乎意料的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这么早就来找工作”,回忆起今年开张时的情景,管玉清至今都觉惊讶, “开门第一天,就有两三百人来找工作,后面人多的时候甚至有五六百人。”



管玉清介绍,今年,电子仪器和设备制造方面的用工需求非常旺盛。许多工厂都早早向他提出了需求。另外,务工群体都有“老乡带老乡”的传统。不少人对去年的工作感到满意。于是都带着亲戚朋友一过完年就回来,希望能提前占上好岗位。

带着梦想闯上海

期待能多赚一些

为什么要选择来上海呢?“上海的机会多、赚的也多。”这是务工者们的共识。

“我2002年就来上海了,做过电器,也做过压缩机,有二十几年了”,从安徽淮南来的圣师傅今年39岁,他和妻子一起在上海务工。一大早,他就来市场找机会。“我想物色一个能‘交金’的工作。万一有个大事小事或者之后退休都有保障,”圣先生对记者说。

长时间在沪务工,他结交了不少熟人朋友,并不孤单。唯一让他挂念的,是家里的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六年级,还有一个刚刚读高一。让记者意外的是,对孩子的教育,圣先生毫不吝啬,孩子学费一年就要一两万。“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们能好好学习,将来能有出息。如果他们到了高年级成绩还不理想,我打算送他们去读私立高中”,圣先生说。

同样一早赶来的还有云南的吴先生。正月十五一过,他从老家动身,在零工市场附近找间宿舍住下。初来上海,他打算先做一段时间临时性的工作过渡。“老家工资比较低一些,上海这边工资高,并且还能选一选。”吴先生曾经在云南的光伏企业做过设备安装调试的工作。采访中,吴先生向记者提到,他还没结婚,当下最重要的是希望能找到技术性强一些的工作,有立身之本。

周一上午是零工市场最为繁忙的时段。有人趴在墙上填写简历,有人四处张望等待时机,有人把行李箱撂在地上坐着休息。还有不少务工者自带了馅饼、油条类的便餐就地解决早饭。来自湖北黄冈的李女士,正在长椅上一边等待一边吃饭。

李女士今年59岁了,已退休年龄的她还是闲不下来。她打算周一到周五做一份长工,周六周日再打一些零工。为什么如此年纪还要在零工市场打拼?“我儿子在上海上班,孙子也在上海上学”,李女士说,之前她一直在家里带孙子,孙子上学后,她觉得在家闲不住,出来找找工作、交交朋友也比较开心。尽管儿子心疼母亲,屡次劝说她多休息,享受晚年生活,但李女士心里总盘算着能为家庭多出一份力。

“孩子在上海买了房,那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几百万的担子呢。他工作又忙,每天晚上十点多才下班,累得很,所以说我要帮帮他。”说起儿子,李女士满是心疼与骄傲。这天上午,她当场面试了两个岗位,顺利接下其中一个。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一批又一批的务工人员来到这里,

为生活奔波,

去寻找依靠。

乐业在上海,

新春里热气腾腾的零工市场

正应了这句话:

小零工,大民生。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董怡虹

视频摄制:孔明哲 曹博文

编辑:倪彦弘

编审:龚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