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子岩 康 朴


民兵骑兵连正在巡逻。 拜城县老虎台乡政府供图


民兵正在训练战马卧倒,方便巡逻时迅速隐蔽。 本报记者 康 朴摄


骑兵正在训练马上跳跃。 本报记者 康 朴摄


骑兵连训练科目之一:马上瞭望,可以帮助民兵观察到更远的目标。 本报记者 康 朴摄


骑兵正在训练乘马越障。 热娜古丽·依米提摄


民兵骑兵连荣誉展示。 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民兵骑兵连的日常训练和表演吸引游客和附近的村民观看。 本报记者 康 朴摄


骑兵连正在用无人机侦查,在人和马难以抵达的地方可以更好地帮助民兵发现情况。 老虎台乡民兵骑兵连供图


骑兵连正在雪中巡逻。 老虎台乡民兵骑兵连供图

扫码观看视频

清晨,曙光洒向大地,哒哒马蹄声打破宁静,民兵骑兵连连长吐尔逊・尼亚孜带着队伍开启了一天的训练。

飞奔中,“伤员”在战友协助下跃上另一匹马;巡逻时,战士手牵缰绳稳稳站在马背上瞭望远方;火圈、障碍物被勇敢的战士和骏马一跃而过……

看似简单的战术动作,蕴含着骑兵连多年沉淀的实践经验。吐尔逊·尼亚孜说,战马卧倒、乘马越障、马上瞭望、马上救援等十大训练科目,都是骑兵连为应对复杂地理环境下边防和抢险救灾需求设置的。

这是全国唯一一个在编的民兵骑兵连,驻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老虎台乡。这里地处天山南麓,距国境线不足百公里,平均海拔超2000米,地势险要。1965年,在第一任连长牙生·库尔班带领下,各族儿女共同组建了这支民兵骑兵连,戍防边陲、保家卫国。

今年,这支有“高原雄鹰”之称的连队迎来成立60周年。60年来,骑兵连保境安民的动人故事比比皆是:1968年,护送牧民转场途中遭遇雪崩,缺衣少食的骑兵连战士用8天时间开出一条生路,解救牧民和牲畜;1976年冬,30余名施工队员被困拜城县木扎提河对岸,民兵手拉手冲进零下20多摄氏度的冰河,留下“冰河背人”的壮举;2015年,骑兵连带着干粮进山搜索56天协助破案……

巾帼不让须眉,骑兵连有个女兵班颇引人注目。24岁的女兵班班长米克热阿依·斯迪克说:“2015年,父亲带我来民兵骑兵连为一匹战马治伤。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骑兵连训练,从那时起,我就决心加入这支队伍。”

在父亲看来,上过大学的米克热阿依可以留在城市,没必要吃这份苦;在连长看来,训练艰难充满危险,男兵尚需长时间磨炼,更何况稚嫩的女大学生。

米克热阿依没有放弃。她一边工作一边练习马术,只要有时间,就来骑兵连训练场学习。2022年,她终于如愿加入骑兵连。

骑兵的军事训练,以骑术和刺杀术为主。他们能让战马一起“稍息立正”,也能在两三秒内,让连睡觉都站着的马乖乖卧倒。掌握这些科目,米克热阿依没少吃苦。“像战马卧倒,这个科目是为了便于隐蔽,战马卧倒时既要及时把脚镫子撤出来,以免硌伤马,也要人马协调,避免被马压伤。”米克热阿依就曾因经验不足,被马压在身下。但这位倔强的姑娘坚持了下来,以精湛的骑术得到大家认可,带动更多女孩子加入,还凭借过硬的军事素养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成为骑兵连连史馆讲解员。

卫国戍边、应急救援、普法教育、政策宣传、维护民族团结……60年来,连队始终承担着守祖国边境、护一方安宁的重任。今天,骑兵连使命越来越多样化。连史馆、骑兵训练场、军马雕塑群成为热门打卡地,每年夏季的“草原骑兵文化节”吸引数万游客观光。通过马术表演、民族歌舞、红色故事宣讲等活动,骑兵连向各族群众和游客展示着戍边文化,也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我们以重大节庆日为契机,举办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不断丰富文旅业态,引导各族群众经营度假村、商铺、民宿、农家乐等,年均承办各类活动200余场次,年度创收260余万元,实现246名群众稳岗就业。”米克热阿依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