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经历了战火的洗礼,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而遥远的新疆地区更是如此。
由于历史原因,新疆在解放前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社会基础设施薄弱,且地广人稀,人力资源匮乏,要想发展起来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派出了大批将士到新疆支援建设。
然而对于这些军人来说,他们不仅要背井离乡,且归期未定,实在是巨大的贡献,如何娶妻生子,组建家庭?在建设之后如何安居乐业,已经成为棘手的难题。
了让他们的家庭生活能有着落,中央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让新疆军区在内地招收未婚年轻女兵。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新疆部队的婚姻问题,也为新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在这些女兵中,就属山东的女兵数量最多,大约有2万人,已经成为了进疆的主力军。然而,这段历史常被误解为“强制婚配”的牺牲品,遭到后人的诟病。
之所以山东的女兵最多,也是因为特殊时期的缘故,从甲午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山东一直都处在战火之中,导致当地男性人口锐减。
据数据显示,清朝宣统年间山东的性别比例还在117.4,但到了1946年,便下降到了只有96.12,1953年,山东的性别比例有了一些上升,但还是当时除了西康之外的全国仅有的另一个性别比例低于100的地区。
这也就造成山东在当时的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出现女多男少的局面,而这与新疆部队里的男性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关系。
有人会觉得,这种性别比例失调,并不是将她们调往新疆建设的借口,实际上,山东女兵报名去新疆,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有多么的不情愿,背后其实充满了令人意外的热情。
当时的山东女性,大多都生活在大山或是小村庄里,从小就听着父辈的打仗的故事长大,耳濡目染之下,多多少少对当兵有些向往,而女性想要当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此时去新疆,对很多人来说恰恰是一个圆梦的机会。
王震将军是第一个提出招募女兵去新疆的人,他长期深耕在新疆的解放事业,为新疆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最初新疆解放后,王震将军就提出“铸剑为犁”的屯垦战略,但随着部队长期驻扎,他也渐渐发现,官兵婚姻问题越来越大。
很多人到最后不愿意留在新疆的原因也是这样,如果大家都无法成家,无法扎根在新疆,那么未完的屯垦事业将难以为继。
当时,王震将军直接提出:“没有家庭,屯垦事业后继无人!”为此,中央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决定从内地招募女兵。
而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妇女”也成为重要议题,新疆少数民族女性长期受封建压迫,解放军女兵的存在成为思想解放的标杆。例如,维吾尔族妇女因看到女兵参与生产而觉醒,主动加入社会活动,因此,招募女兵不仅是解决婚姻问题,更是推动边疆社会变革的关键。
王震将军在百姓中的威望极高,有了他的呼吁,许多女兵都愿意响应他的号召,而他在山东当地的亲自动员也是山东女兵成为进疆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开始王震将军先是在湖南进行动员活动,随后才决定将招募地点放到山东,他提出招募标准是,优先选择技术型人才,例如医护、农工和教师,一定要吃苦耐劳,农村女性优先。
山东作为抗日根据地,民众对参军报国热情高涨,当时就有年仅16岁的女兵不顾母亲反对远赴新疆,她说:“怕啥?我就是要当兵,上刀山下火海也愿意!”这种精神与新疆建设的使命感不谋而合。
山东女兵向来朴实坚韧,如邢桂英坦言:“在家当老百姓没出息,到新疆才能闯出一片天。”此后便有大批山东姑娘开始奔赴新疆,在这个远离故乡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后半生。
在进入新疆之后,山东姑娘给这里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相比其他地方来的姑娘,她们要更加肯干,在新疆人看来,这些远道而来的姑娘很是积极,总是有活抢着干,又从不夸口自己的好,为人十分低调谦虚。
虽然他们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当女兵们进疆后,还是吃了一惊,当她们踏上新疆这片广袤而荒凉的土地时,首先面临的是艰苦卓绝的生活环境。
新疆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滩,没有现成的营房,为了有个住处,她们只能在荒野里挖出一个个 “地窝子”,用树枝搭 “窝棚”,拿芦苇草当床垫,新疆的自然环境也十分恶劣,冬季气温极低,石河子的气温只有零下 40 度左右,经常大雪纷飞,一个多小时就下四五十厘米厚,而且野狼在场区常常出没,夜里狼叫声时有所闻,给她们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由于生活条件跟不上,女兵们只能和男兵同吃同住,住地窝子、喝碱水、开荒种田,邢桂英回忆起当时的苦:“一天捡棉花200公斤,手都磨出血。”
她们从山东的普通女性成为进疆的女兵,也要肩负起保家卫国、建设边疆的重任,在新疆,她们不仅参与了军事训练,还积极参与了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为新疆建设的重要力量。
她们与男兵一起按照 “不与民争利” 的原则和新疆布防的需要,挺进和屯驻在新疆两大沙漠的边缘地带,用砍土镘或人拉犁等近乎原始的劳动工具,在最不适宜人生存的亘古荒漠开辟着新的绿洲。
就这样一直到2011年,兵团一共开垦绿洲1500万亩,植树造林230万亩,而大多数的新疆棉田都是由女兵们开荒的,女兵们不仅是劳动者,更是文化使者,她们教少数民族妇女识字、接生,直接推动社会进步。
实际上,女兵们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发展建设,对于婚姻方面并没有做硬性要求,也并不是众人所想的那样,给边疆战士“送媳妇”。
新疆军区明确规定婚姻需“双方自愿”,严禁强迫。关于这些女兵在新疆的婚事,有谣言说她们是被强迫和一些老干部在一起的,这自然不是真的,组织上撮合年轻女兵和大龄军官在一起确有其事,但并不是强迫,而是引导他们自由恋爱,例如一名团长就因威胁湘女结婚被王震严厉处分,多数女兵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组建家庭。
部分女兵选择与老兵结合,既是情感选择,也有现实因素,军人社会地位高,家属享有津贴和保障,薛德芬回忆:“嫁给军人光荣,还能寄钱养家。”她还回忆了自己在转业前的收入情况,说自己除了每个月能拿到工资之外,还在生孩子之后得到过一笔补贴和保姆费,这些钱除了保证她的基本花销外,还能让她给远方的家人寄去一些钱,让她能养活一大家子人。
作为女性,要承担的东西比男性多的多,女兵既要承担军人的职责,又要尽到母亲的义务,在现代社会,女性追求事业和家庭的平衡本就不易,对于女兵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许多女兵们婚后的育儿生活也颇有挑战性,她们生完孩子后,不能一直宅在家里照顾孩子,还得复出工作,即使她们的身体还没完全恢复,也可能要马上回到工作岗位。
此时孩子还小,正需要母亲的陪伴和照顾,这种两难的境地,让很多女兵感到焦虑和疲惫,有人因为工作太忙,没顾得上孩子,结果孩子扑到火炉上,就这么被活活烧死了。
军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立了托儿所,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压力,在孩子进入托儿所之前,保姆照顾孩子,而进入托儿所之后,孩子能在一个相对安全、有规律的环境里成长。
从事业到爱情再到家庭,新疆生活给这些山东女兵带来了很多,酸甜苦辣并不相同,她们的人生轨迹因此有了很大的变化。
面对过去种种的一切,她们更多的是骄傲,而非后悔,她们不仅实现了自己参军报国的理想,也在遥远的新疆大地上树立了高大的山东人民形象。
山东女兵的后代们大多数留在新疆,成为兵团第二代、第三代建设者,刘荣芝老人说:“献了青春献子孙,这是我们的使命。”
山东女兵进疆的历史,绝非“婚配工具”的悲情叙事,而是一部女性自主选择、奉献国家的史诗,她们用行动证明:在边疆建设的洪流中,女性既是参与者,更是引领者。
她们的故事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如今的新疆高楼林立、绿洲连绵,正是这群“军垦母亲”用双手创造的奇迹,那些关于“强迫婚姻”的谣言,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她们尊严的践踏,正如宫翠英所言:“我们没有给山东人丢脸!”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山东两万女兵进疆戍边,她们许给了新疆、嫁给了兵团……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她们是兵团的“李焕英”
湘鲁女兵在新疆.姚勇.光明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