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志传
近日,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学生会会长郭又睿因接待陆生团而被罢免,这一事件引发了各方的激烈反响。郭又睿作为台大政治系的四年级学生,在去年当选为社科院学生会会长,然而,因为他支持与大陆学生的交流,他竟被认为触犯了政治禁忌,成为了一场两岸关系争斗的牺牲品。
事件的起因要追溯到去年11月,马英九基金会邀请了一批大陆的学生来台参访,郭又睿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支持与大陆顶尖大学学生的交流,并表示这样的活动“对社科院、对台大是多多益善”。本是出于学术交流的正当行为,然而,这一表态却引发了亲绿学生的不满,甚至因此提案罢免郭又睿。最终,台大社科院的罢免案通过,郭又睿被正式罢免。
面对这一结果,郭又睿表示他“坦然接受”,但随即指出,这一罢免事件背后隐藏着政治操作。他批评部分民意代表和侧翼团体借此事件进行政治操作,试图将其作为“罢免战”的前哨战。他直言,这一举动“践踏了台大学生的智慧和校园民主”,并指责民进党民代如王定宇等人介入学生自治事务,进一步制造社会仇恨。
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对此表示遗憾,认为推动两岸交流并与大陆学生相互学习,居然成为了被罢免的理由。他指出,这些发动罢免的学生心中只剩下意识形态和政治,而失去了对学术交流的理解与支持。国民党发言人杨智伃也对这一事件表示质疑,认为民进党如此干涉学生的正常学术交流,简直是将学生当作“政治祭品”。民众党民代林国成更直言,两岸交流对于未来年轻人至关重要,若因为接待陆生团而被罢免,背后必定有人在煽动和造谣,问题相当严重。
然而,台湾教育部门并未止步于此,20日,教育部门负责人郑英耀宣布,禁止大陆的华侨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华文学院与台湾的学术交流,并计划修改学历采认办法,未来将不再采认这几所学校的学历。这一做法再次将两岸交流推向对立的深渊。台湾大学的政治系教授左正东指出,这一举措可能会阻碍两岸学术交流,并不利于两岸协商恢复陆生来台。
这时,一名在暨南大学就读的台湾学生表示,若台湾教育部门修正学历采认办法,她担心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会受到限制,可能考虑放弃回台湾发展,选择留在大陆或其他地区。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振广也指出,绿营限制两岸交流的做法只会导致敌意螺旋上升,最终的压力将再次落在台湾社会身上。
台面上的争论看似关于教育和学术交流,实则深藏着台湾政治风向的变化。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也在记者会上表态,认为两岸学生交流应以教育主管部门的认证为标准,而不是凭借政治标签来决定是否允许交流。他质问民进党,是否准备完全禁止大陆学生来台就读?如果一味“标签化”大陆学校,台湾与大陆的对话与交流将进一步恶化。朱立伦强调,民进党一系列的政策做法,显然是在推动两岸关系走向对立,这对台湾的长远发展并无益处。
郭又睿事件和随之而来的政治风波,充分揭示了台湾在两岸关系中的深层次政治博弈。表面上,这只是一起学生会内部的罢免事件,但实质上却是两岸关系恶化、政治斗争加剧的缩影。民进党及其支持者似乎正在将两岸交流视为政治筹码,甚至不惜将教育、学术交流等正常社会活动与政治挂钩,将学生置于这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这样不仅无助于两岸关系的缓和,反而加剧了台湾社会的分裂与对立。
此外,民进党政府的强硬政策,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的限制,势必会对台湾未来的青年一代产生深远影响。台大及其他大学的学子们或许已经意识到,自己所追求的学术自由和理性思考,正在被政治绑架,成为了某些政治势力的工具。如今,台湾的学生能否在这样一个充满政治阴影的环境中自由成长,成为了一个令人堪忧的问题。
这种政治操作不仅限于学生自治层面,而是正在向整个社会扩展。两岸交流被极度政治化,甚至将学术合作与学生交流视为政治对抗的“前线”。如果这种局面得不到遏制,未来两岸之间的任何对话与合作都可能会被视作政治争斗的延续,双方的敌意只会加剧,和平发展的道路将变得更加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