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古典红木家具上有许多经典的艺术。
除累榫卯、雕刻制作中的精湛工艺外,经常运用的藤编传统技艺更是提升了家具的艺术性,让红木家具展现了一份柔韧之美。
藤编家具天然质朴,清新明丽,极富文化气息。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如黄花梨、紫檀材质的床、榻、椅、凳面常以藤篾编织,称“软屉”。
软屉一方面可缓解红木的冰冷,强化使用时的舒适感;另一方面可营造温馨素雅的生活氛围,令人赏心悦目,突出装饰效果。
藤编工艺与传统家具渊源已久。
唐朝时期,藤编技艺有所发展,人们已经开始将藤编和家具结合;宋朝时期,中国传统家具使用藤席作为床、榻、椅的软屉已较为普遍;至明清,藤编工艺非常成熟,形成了专门的手工业生产行,家具中运用藤编更为广泛,明清家具藤编的软屉在工艺上精细无比、如丝如织,令今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有的人认为,藤编软屉廉价便宜,材料易获得,不如全红木来得贵重、奢华,这使得软屉家具的接纳度相对较小。
过去“琴棋书画诗酒茶”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载体,文人书房中的圈椅、卧榻、茶台等因藤席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一件完美的红木家具加上藤编工艺的点缀,整体艺术性得到了提升。
基于以上柔软、透气、舒适、天然、艺术性等特点,藤编工艺越来越被家具藏家看重。
古典家具与藤编工艺结合,显得文雅、秀气,素雅的藤编与沉稳的木色融合,相映成趣,让家具平添了几分意蕴,艺术气息更浓。
最传统的藤编工艺是苏工藤编,是江南地区的主要造法,也因此沾上了江南水乡柔软温和的品性。
藤一般生长在热带,岁月经年,日渐老去的藤条极为坚韧,但劈成丝后又非常柔软,它盘旋于手工艺人的双手指尖,千回百转。
软屉一般分为两层,下层为棕屉,上层为藤面。
藤面由细藤、竹面和其他丝线做成,藤的宽度根据家具不同一般分为1.5mm/1.75mm/2.0mm/2.5mm四种规格。
藤编制作十分精巧,有直编和对角编两种编法, 藤编通过经纬线的纵横交织,制作出各式不同的图案丰富多变,如万字纹、喜字纹、福字纹等。精品的藤编软屉质地堪比锦缎,美观不亚刺绣。
这些大小不一、款式多样的软屉不仅具有一定的弹性。在潮湿闷热的中国南方环境中,透气凉爽,解暑排汗,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工业化发达的今天,藤编工艺仍需纯手工才能完成,工具只有剪刀、锥子等,然而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非常耗费时间,极为考验手工艺人的精力和耐心。
一把椅子编织之前要先铺棕绳,需一整天的时间,而编织时间至少7天。如果是罗汉床的话,铺棕绳的时间则为5天,编织时间至少要半个月才能完成,这还是两个人一起对头编织。
藤席面在经纬线的纵横交织中形成,根据器型选择藤条,设计不同的图案纹样,还要按照一定规律更改经线所压纬线的数量,以呈现不同的纹路,然后再巧用纹路,在席面中编织吉祥图案。
完成一块席面,重复压与挑的动作差不多要20万次。
当前藤编手工艺行业也是鱼龙混杂,价格更是天差地别。编织藤席要谨遵古制,扬长避短,滥竽充数的东西千万不要效仿。
藤编软屉的趣味与审美离我们越来越近,它的亲和、天然、文化性往往给人们带来内心的慰藉和性灵的归依。
說明|本文为诗意生活美学编撰,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