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5日,俄罗斯无人机分队启动代号为"多瑙河之焰"的军事行动。数架"天竺葵"-2远程自杀式无人机呈编队飞行,穿越黑海上空,直扑乌克兰西南部多瑙河流域。

伊兹梅尔港区腾起火球,爆炸冲击波震碎周围建筑物玻璃。轰炸并未停止,自杀式无人机不断抵达。俄军选择袭击具有明确战略意义的目标一座大型军火库和相邻的成品油油罐区被击中,大火蔓延至码头设施和周边仓储区。

俄罗斯对乌克兰港口设施的摧毁行动早有先例。2023年初,俄罗斯已对乌克兰黑海港口展开行动。敖德萨作为乌克兰最大的海港城市,港口设施和粮食仓储终端遭到持续打击。接连轰炸使敖德萨港设施遭到破坏,粮食输送塔和装卸设备被毁,乌克兰海运能力下降。

敖德萨港功能受限后,乌克兰将物资运输转移至多瑙河下游内河港口。2023年8月,俄罗斯发现乌克兰开始使用伊兹梅尔港和雷尼港进行军事物资转运。俄军调整策略,派出"见证者-136"无人机对雷尼港实施突袭。仅隔一日,伊兹梅尔港也遭到打击。乌克兰官方承认这些袭击造成"广泛破坏",运输船只受损、码头设施瘫痪、物资损毁。

与此前袭击相比,7月25日的行动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破坏更严重。此次行动,旨在切断乌克兰的物资补给线,阻断西方援助物资进入,削弱乌方作战能力。

伊兹梅尔港位于乌克兰西南部敖德萨州,坐落于多瑙河下游支流基利亚河畔,是乌克兰境内规模最大、设施完善的内河港口。该港口年吞吐能力达450万吨,拥有集装箱码头、散货码头以及液体货物装卸设施。港区内铁路网与乌克兰国家铁路系统连接,公路交通便利,可通往敖德萨、基辅等城市。

俄乌冲突爆发后,伊兹梅尔港的战略地位提升。俄军控制亚速海沿岸港口,并对敖德萨港实施封锁和打击,乌克兰海上物流运输能力下降,2023年第一季度乌克兰海运吞吐量较冲突前下降。面对这一局面,乌克兰政府被迫寻找替代方案,伊兹梅尔港和雷尼港成为战略支点。

伊兹梅尔港距离罗马尼亚边境仅20公里,与罗马尼亚港口康斯坦察隔河相望,成为乌克兰与北约成员国之间物资流通枢纽。乌克兰国防部已将该港列为"战略级物资输送中心",估计2023年下半年约有西方军事援助物资经由该港进入乌克兰境内。

港口拥有重型设备装卸区,能够处理各类大型军事装备,如坦克、装甲车、火炮系统等。港内建有温控仓库,适合存放对环境条件有要求的弹药和电子设备。港口还配备安保系统和防空设施。

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称,北约成员国通过罗马尼亚与乌克兰之间的内河航运,将军事装备伪装成民用物资运送至乌境内,包括榴弹炮弹药、反坦克导弹系统、防空导弹以及通信设备等。北约国家通常采用"掩护战术",在装载军事物资的船只前后安排运送粮食或建材的民用船只。

冲突爆发以来,北约成员国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将这些装备安全运抵前线成为后勤挑战。伊兹梅尔港凭借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优势,成为北约援助物资进入乌克兰的主要通道。

俄罗斯对伊兹梅尔港实施轰炸行动,是基于军事战略考量。此次打击旨在切断乌克兰军队的物资补给线,特别是来自西方的武器装备输送渠道。北约提供的重型武器系统需通过水路运输才能抵达乌克兰前线部队。伊兹梅尔港作为乌克兰最后一个大型港口设施,运输能力对维持乌军补给至关重要。

俄罗斯选择此时对港口发动袭击,则是因为乌克兰计划在2024年8月初在扎波罗热方向发起新一轮反攻,北约加速向乌方输送重型装备。通过摧毁港口设施,俄军可延缓甚至阻断这些装备抵达前线的进程,削弱乌军攻势能力。

伊兹梅尔港不仅承担军事物资转运任务,还是乌克兰粮食出口和能源进口枢纽。港区内的成品油储备设施是乌军南部集团军的燃料供应源,油罐区被摧毁将影响乌军机械化部队的机动能力。

伊兹梅尔港距离罗马尼亚领土,属于北约与俄罗斯潜在冲突的敏感地带。俄方表示,用于协助乌克兰进行军事行动的设施,都将成为俄军合法的打击目标。对伊兹梅尔港的袭击,旨在向北约传递信息:俄军仍将打击支持乌克兰军事行动的目标。

随着冲突进入第三年,俄方意在通过削弱乌克兰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迫使西方重新评估对乌援助的成本效益。西方国家面临通胀压力和国内政治分歧,维持对乌克兰的援助变得困难。

俄军选择使用"天竺葵"-2远程自杀式无人机实施行动。这种无人机具有隐身性能、飞行距离远、精确度高等特点,可有效规避乌方防空系统。相比使用导弹,无人机攻击可降低冲突升级的风险,为俄方提供空间。

北约秘书长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表示谴责,并表示北约将支持乌克兰。但北约仍保持谨慎,未宣布军事介入计划。美国国务卿称袭击为"野蛮行径",宣布美国将加速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美国国防部长与乌克兰国防部长通电话,讨论如何加强对乌克兰港口设施的保护。

罗马尼亚作为伊兹梅尔港毗邻国家罗马尼亚国防部已下令在与乌克兰接壤的边境地区部署防空系统,提高军队戒备级别。

随后,西方国家谴责俄罗斯的行动,应对措施以经济制裁和军事援助为主,避免军事介入。非西方国家倾向于保持中立立场,呼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冲突。

伊兹梅尔港遭受袭击标志着冲突进入新的阶段,战争强度可能升级,持续时间将漫长。此次行动是战略调整,通过瘫痪乌克兰的物流网络,削弱乌方的战争能力。

乌克兰可能被迫推迟或缩小反攻规模。没有物资补给线,大规模军事行动将面临风险。乌克兰现在必须重新评估其战略选择,将更多资源投入防御作战。

俄军已从大规模地面进攻转向战略打击模式,集中攻击乌克兰的能源设施、军工厂和物流节点。

乌克兰呼吁北约考虑在乌克兰西部建立"有限禁飞区"。北约内部对此存在分歧。美国、英国等国家倾向于增加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而德国、法国等欧洲大国更强调外交解决途径,担忧介入引发欧洲冲突。

国际油价上涨,小麦期货价格飙升。如果俄乌冲突升级,全球能源和粮食价格可能面临波动,给世界经济带来压力。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称,乌克兰出口能力的下降可能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挑战。

当前局势正在形成一个升级螺旋,各方都认为通过军事压力能够在谈判中获得优势。这种思维可能导致冲突扩大,甚至引发区域性危机。

俄军主要使用无人机和制导武器实施打击,减少己方人员伤亡风险,提高精度。未来冲突将更加依赖高科技武器系统,无人机和反无人机技术将成为决定战场优势的关键因素。

失去伊兹梅尔港后,乌克兰的物资运输面临挑战。乌克兰将被迫更多依赖陆路运输,通过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铁路和公路网络。替代路线运力有限,且运输成本将上升。西方对乌援助的效率将下降,影响前线部队的补给。

尽管面临挑战,乌克兰官方仍表现出抵抗决心。乌克兰已开始实施应急计划,确保军事和人道主义物资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抵达乌克兰。

俄乌冲突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各方都在为长期对抗做准备。在可预见的未来,冲突强度可能出现波动,但全面结束的可能性仍然渺茫。国际社会需要在支持乌克兰的同时,探索可行的外交解决方案,防止冲突升级为地区危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