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拖到2025年,这场战事已经进入了第4个年头,原本以为会是一场快刀斩乱麻的“闪电战”,却硬生生地演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很多人对这场战争的演变感到不解:为什么本应迅速结束的战事会一直胶着到今天?这难道仅仅是俄军实力“缩水”的表现,还是因为西方支援过于给力?



最近,有一种说法开始流行——这场持久战很可能是普京早已预谋好的一个“局”。这样一个说法听起来似乎有点匪夷所思,但仔细想想,好像有那么几分道理。毕竟,对一个长于谋略的政治强人来说,这场战争的背后或许饱含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那么,这个“局”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普京可能会主动推动战争走向持久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好好地扒一扒。

为什么俄乌冲突没能速战速决?

回想一下,俄乌冲突刚开始的时候,外界对于俄罗斯的期待是相当高的。作为全世界顶尖的军事大国之一,论军事实力,俄罗斯无疑排名全球前列。2022年2月24日,普京对乌克兰展开了“特别军事行动”,目标明确——实现乌克兰“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截至战争初期,“闪电战”的迹象确实存在,比如俄军快速推进到基辅、攻击乌克兰的关键基础设施等等,让人感觉乌克兰顶多能撑个把月。

可没想到,“闪电”变成了“慢电”。没过多久,俄军就从基辅撤退,转而把精力集中在乌东地区,还对马里乌波尔展开了长达数月的围攻。这时候有人发现,俄罗斯的“钢铁洪流”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强大。随着时间推进,乌克兰不断获得美西方国家的援助,不但没有被“迅速拿下”,还在一些关键战场上反击成功,比如2022年9月大反攻就一周收复了3400平方公里的土地。至此,原本计划瞬间摧枯拉朽的战局,彻底变成了一场拉锯战。



但问题来了,这种变化是俄罗斯被迫接受的结果,还是普京故意做的安排呢?

持久战,或许是普京在下一盘大棋

先别急着下结论,先来回顾一下普京面临的那个大背景。战争爆发之前,俄罗斯已经受到北约东扩的直接威胁。曾经的华沙条约国家,包括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等,随着苏联解体后纷纷加入北约,逐渐把这个军事同盟的势力范围推进到俄罗斯家门口。而乌克兰,也是俄罗斯始终无法接受的最后一块棋子。如果乌克兰成功加入北约,北约的导弹防御系统就会直接对准莫斯科,对于俄罗斯来说简直是不能容忍的硬伤。所以,普京尝试以“特别军事行动”来阻止这个局面进一步恶化。



但问题来了,是单纯的闪电战就能真正化解乌克兰成为北约成员的危险吗?答案可能未必。国际关系不是一锤子买卖,单靠几场战役维持现状只是暂时的,未来西方还可能伺机反扑。所以,普京或许选择了一种更长远的策略——让乌克兰成为北约无法接纳的“烫手山芋”。



你可能会问,这是怎么做到的?答案就在持久战的“副作用”里。持久战对于乌克兰来说绝对是毁灭性的,无论经济、基础设施还是人口,都会陷入长期的“流血状态”。根据联合国数据,这场战争已经让乌克兰超过600万人流亡海外,国家经济缩水了大约35%,重新归来的大部分领土上满目疮痍——道路断裂、电网破碎,甚至农业出口都失去了过去的优势。而面对一个被战争消耗殆尽的国家,无论从军事上还是经济上,北约可能都不想再承担这个“包袱”。乌克兰沦为“北约门外汉”,于是就让俄罗斯的地缘安全得到一个“比较稳定”的解决方案。



对手在“掏空家底”,普京的机会在哪里?

俄罗斯不仅是为了乌克兰战斗,它持久战的另一个意图显然是“拖垮西方”。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美国这一场战争里已经给乌克兰投了近400亿美元的援助,而英国、德国、法国等北约国家每年为此投入的资金也都以百亿计。显然,这对西方国家本就吃紧的财政状况是巨大的考验。英国甚至多次警告说,如果国内弹药库存继续向乌克兰倾斜,英国自己的国防能力可能会在“未来几天内拖垮”。



不仅如此,时间的消耗还引发了西方内部的矛盾。北约各国对待“帮乌到底”这件事的态度开始出现裂痕:比如波兰坚持强硬支持乌克兰,而匈牙利则因为能源问题,经常对北约的决策持保留态度。而美国作为主导者,也不得不面对连年支持乌克兰对国内选民的挑战,这会逐渐导致对外政策调整和疲软。持久战,也许是普京在以“时间”换取北约崩溃内部分歧的耐心。



俄罗斯的代价和普京的盘算

当然,说持久战是“普京的局”并不等于俄罗斯就是战争中的赢家。数据可以证明——俄军在这场战争中付出的代价同样是巨大的,战争至今,俄罗斯士兵伤亡人数超过15万,整个国家受制裁影响经济也萎靡不振,GDP萎缩异常明显。与此同时,俄军的武器代差(例如高精尖导弹库存有限的情况)也在战争中暴露出来。

不过,这场战争也确实让俄罗斯在某些方面获得了意外的收益。比如通过战争,俄罗斯淘汰了部分老旧武器,测试了新型作战能力,同时国际军火合作也更紧密。更关键的是,靠着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市场,俄罗斯成功维持了能源出口的基本盘,部分抵消了西方制裁的代价。



乌克兰的未来会怎样?

在这场持久战中,乌克兰的出路似乎最难被看清。一方面,美西方国家还在提供支持,乌克兰凭借这种支持得以在战场上保持韧性;但另一方面,战争让乌克兰国力的损耗触目惊心,已经成为持续拖累的核心问题。北约是否真的愿意接纳一个几乎已被战争摧毁的国家?答案变得更加模糊。

再看看美国的态度,这种变化其实早已有迹可循。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回归政坛的特朗普甚至公开表示,自己上任后将在6个月内推动俄乌冲突结束。虽然具体操作方案暂时不得而知,但从这一表态可以看出,美国政坛内部对持续援助乌克兰的耐心,也已经开始走向尽头。



战争让每一个参与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持久战的背后去讨论:究竟是战局的偶然导致了旷日持久,还是普京有意谋划了这场“局”?不论真相如何,这场冲突的意义早已超越战场本身,它正在深刻地改写世界格局、经济走向以及区域内外各方的利益版图。

俄乌冲突还会拖多久?和平何时能够真正到来?当局的决策、博弈者的耐力,以及全球大国的态度,都将是决定未来的一把钥匙。尽管答案可能仍在远方,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这场战争已经足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而其影响,只会随着时间推移愈发显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