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的沙漠景区内看“海”。
乌海市水务局供图
作为黄河流域典型的工业城市,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地处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汇处,水资源承载能力弱,资源性缺水问题严重。
解决好节水用水问题,是城市发展的必答题。近年来,乌海市坚持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为指引,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通过拧紧“节水阀”、搞活“水市场”等措施,持续做大做强“水文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水动能”。
拧紧“节水阀”
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农业缺水、工业喊“渴”,乌海市以往用水方式粗放、浪费严重、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该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水资源“家底薄”,节水是根本出路。近年来,乌海市全面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持续推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印发《乌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施意见》,确定了以“一个总量、六个效率”为核心的“四水四定”目标体系。同时,乌海市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实行“预算+计划+定额”的“3+”管理模式,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同时,乌海市不断深化用水制度改革,修订完善《乌海市水权交易实施办法》,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行业流转;制定《乌海市节约用水奖励办法》,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颁布《乌海市节约用水条例》,以法治推进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节水……一项项改革政策落地,见实效、见长效是最有力的证明。
为从“用水大户”转向“节水大户”,位于乌海市的内蒙古广聚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实施节水技术改造,近年来先后建成应用了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凉水塔节水技术、干湿联合闭式凉水塔等多项工业节水技术,年节水总量达430.7万吨;同样位于乌海市的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从2022年开始,积极改进污水处理工艺,以“绿色脱盐”技术替代原来的双膜法脱盐工艺,大幅提升了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这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每年节约黄河用水约507万吨。
水尽其用,方得长流。如今,节约用好每一滴水已成为乌海市工业、农业生产中的共识和行动。在乌海市海南区的巴音陶亥灌区,由神华乌海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出资,对30多公里的农田灌溉土渠渠道进行衬砌节水改造。改造后,农田亩均用水量由513.5立方米减少为283.3立方米,节约出的水指标转让给企业,并用交易的形式出售,农业、工业都得到了实惠。
为让每一滴水迸发更大潜能,乌海市还通过完善市、区两级取用水管控体系,强化“审、批、取、供、用、节、排”全过程管理,要求新上工业项目全部达到领跑定额标准。2023年以来,乌海市获评自治区级节水标杆企业1家、节水型企业6家、节水型园区1个。
做大“水市场”
盘活水资源利用空间
要想用好水资源,就要搞活“水市场”,让有限的水资源流动起来。2024年11月,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乌海分行成功为乌海蓝益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发放500万元“水权贷”,标志着乌海市首笔“水权贷”成功落地。
“‘水权贷’指企业以所拥有的取水权或水权交易鉴证书为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一种新型绿色金融产品。目前,‘水权贷’已帮助乌海市多家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乌海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乌海蓝益环保发电有限公司是乌海市一家以从事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为主的企业。由于在开展设备技术改造升级中资金紧张,该公司便向银行申请了“水权贷”。“获得水权质押贷款,将促进我们加大节水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公司董事长黄金权说,“水权贷”将“沉睡”的水资源转化为金融“活水”,使“水权”从商品属性向金融属性转换,有效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提高绿色发展效益,实现了水生态产品价值可量化、可变现。
乌海蓝益环保发电有限公司享受“水权贷”绿色金融服务是乌海市持续挖掘水资源经济效益,完善水资源权益质押融资机制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乌海市加快推进水权交易市场化,一方面持续推进省区跨区域水权交易,累计购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外调水指标5545万立方米,有效解决90余户工业企业用水问题。另一方面,乌海市创新跨行业水权交易,探索“以工补农,以农哺工”交易模式,以工业推动农业节水增效,优化工业、农业水资源配置。
同时,乌海市不断推进本市企业间水权交易,率先在自治区建成地级市水权交易电子平台,累计指导企业完成水权交易70笔,盘活水指标3374万立方米。并且乌海市还积极探索跨省区水权交易,与山西省、四川省等地区就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联合探索新路径、新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乌海市印发实施了《乌海市节水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节水产业发展格局,把节水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乌海市建设了海南区巴音陶亥非常规水资源化建设工程、乌达区乌兰淖尔微咸水资源化利用工程,通过收集利用灌区退水、盐碱治理降水等非常规水资源2000万立方米,为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打造2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5个超百亿元级产业链群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用上“智慧水”
数字技术赋能水利发展
走进乌海市云飞农业种养科技有限公司循环观光园温室大棚,一行行葡萄藤架整齐排开,一个个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设备有序排列,精准将调制好的水肥溶液输送至每一株葡萄的根系。
“‘墒情监测+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不但可以精确测量温室气候、土壤参数,更可以把水分和养分定时、定量、定点地直接提供给农作物,既能节能、节水、节肥,又能提高灌溉效率,还能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经济效益。”乌海市云飞农业种养科技有限公司行政事务部经理魏通介绍说,“相比传统灌溉方式,使用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系统,每亩葡萄一季可节水80至120立方米,呈现出节水、节肥、节地、省时、省工以及增产、增收、增效等诸多优点。”
现如今,智能化灌溉系统应用更加广泛。乌海市坚持生态量水而行,积极推行智能化灌溉系统,在海勃湾区滨河景观带安装多个智能生态绿化节水土壤墒情监测站,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做到精准浇水、精准施肥,同比节水约40%。
近年来,乌海市积极推进管理数字化,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能力提升”的要求,用数字技术赋能水利发展,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水资源建设,以提升水资源业务精细化管理水平、夯实节水业务管理基础数据、提高精准化辅助决策能力为目标,开发水资源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管理平台,建设分区域、分行业、分用途、分水源管理模块,实现水资源信息化“一张图”的管理模式。
乌海市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加快智慧水务体系建设,在海勃湾区千里沟、摩尔沟、卡布其沟率先开展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完善水情动态感知能力,夯实数据底座,提升水利治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能力以及精细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