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已经过去很多天了,大家也该从放假的余韵中回过神,接下来,很快会进入短暂的春季,以及漫长的夏季。
夏季的三伏指的是“伏天、伏地、伏人”。
大太阳在天上直射,紫外线能把人晒伤,热浪滚滚下出去,不到一会儿就让人汗流浃背,头晕眼花。
如今我们有空调还能在三伏天享受清凉,可古代没有空调、没有特地建造的避暑公园等,普通老百姓是如何度过三伏天的呢?
古代人度过三伏天
很多人不明白三伏天是哪三伏,大概就是7—8月的三段时间,中间可能会有降温、下雨的间隔,但正是这一热一冷的温差,让人真的受不了。
这一段时间,屋子里都变成了蒸笼。
惹得人像是蒸锅里的鱼,翻来覆去睡不着,还有可能得热感冒。
一些地区更是可怕,气温直达40°以上,这样的高气温难免让人吃不消,老祖宗没风扇、没空调,能挨过来就得找法子。
古代人的避暑条件很好,皇家就不说, 大名鼎鼎的避暑山庄,还有冬季藏在冰窖里的冰,可以在夏季拿出来放在屋子里,融化时会释放冷气。
有钱人也能住在依山傍水的地方,买冰解暑。
普通人可消耗不起冰,买点冰饮子就算是奢侈的了。
有诗人曾经写过关于三伏天的诗句:“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
一到三伏天,大热的不想出门,几乎都是在家里避暑,可避得了炙热的太阳,如何熬过苦夏时食欲减退、上火、心烦意乱呢?
老祖宗在千百年的三伏天中,总结出“三伏吃三宝”的办法,让自己避免生病。
所谓三宝不是三样东西,而是“面三宝”、“瓜三宝”、“肉三宝”。
三宝是什么?
老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说的就是“面三宝”。
饺子面要用新打下来的麦子,磨成的面粉,这样营养价值还没有完全流失,馅最好是黄瓜鸡蛋馅,黄瓜水分多,鸡蛋有营养。
如果怕将黄瓜水多,可以去掉芯再切丁。
二伏面指的是面汤,很多古书上有记载三伏吃面汤的事情,《魏氏春秋》中就说了: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
这是古代人想出的以毒攻毒,以热制热。
“瓜三宝”这就要说到“冬吃根,夏吃瓜”的是智慧结晶,三伏天要吃冬瓜、丝瓜、苦瓜,这三样一个祛湿,一个不补水,一个降火。
当然,黄瓜也补水,“瓜三宝”也不能固定的指这三个瓜。
“肉三宝”对古代普通老百姓就有点奢侈了。
肉三宝第一就是羊肉,大家都知道羊肉是热性食物,但这也很符合古代人的“以热制热”之法,天气热出出汗还有益于排出毒素。
第二宝是鸡肉,鸡肉可是高蛋白低脂肪,能给人补充体力。
老祖宗还说了,必须是小公鸡,小公鸡阳气足。
前两个肉宝属性热,懂行的人,还是会选择吃鱼。
很多人在三伏天苦夏吃不下去饭,或者吃饭不规律,吃鱼可以健脾胃,还能消除水肿,好处多多,而且临河的话,鱼可比鸡肉、羊肉好买多了。
三宝虽然不能让我们凉快,可在强身健体方面,可是集结了中国千百年的智慧。
如今天气渐渐升温,再过几个月就要面临三伏天的“折磨”了,要赶紧准备起来,让自己和家人健健康康的度过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