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航空版图上,一场无声的较量正在两大航空枢纽之间悄然展开。
深圳宝安机场与北京首都机场,这两座分别坐镇南国与京城的航空巨擘,双方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如果回到6年前的2019年。
北京首都机场都不会多看深圳宝安机场一眼。
同样,深圳宝安机场恐怕也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
毕竟在这一年,双方的差距过大,两者的旅客吞吐量分别是:
北京首都机场1亿人次
深圳宝安机场5293万人次
宝安几乎只有首都的一半。
不过,在2025年的第一个月份,深圳机场以571.7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前所未有地逼近了首都机场的573.1万人次。
两者仅相差1.4万人次,深圳机场从未如此接近过首都机场,这一微妙的差距,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一场关于航空枢纽地位的挑战,似乎一触即发。
一、深圳机场的“逆袭密码”:国际航线爆发与基建加码
深圳机场,这座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现代化国际机场,近年来以其卓越的运营能力和不断提升的服务品质,赢得了国内外旅客的广泛赞誉。
2024年,深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6000万人次大关,达到了6147.73万人次,同比增长16.58%,排名全国第四。
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标志着深圳机场向世界一流机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更是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成果。
进入2025年,深圳机场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1月份,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10.91%,达到了571.72万人次,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历史记录,更让业界看到了深圳机场挑战首都机场第三位置的决心和实力。
深圳机场1月国际航线旅客吞吐量同比激增60.18%,达49.28万人次。
这一成绩得益于T3航站楼西翼廊的国际化改造以及国内率先推出的乘机码“一证(码)通行”服务等,都是深圳机场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力证明。
此外第三跑道的还在加速建设,有利于深圳机场飞得更高。
二、首都机场的“守擂焦虑”:规模与分流的双重挑战
一是大兴机场的分流阵痛。
2024年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为6738万人次,仅为疫情前(2019年)的67%,而大兴机场同期贡献4943万人次,分流压力显著。
双机场模式下,首都机场定位更偏向“国际门户”,但其国际业务恢复乏力,导致增长动能不足。
这些年,首都机场眼看着昔日的小弟们广州白云、上海浦东机场纷纷超过自己,甚至深圳机场也来叫板自己,心中多少有些郁闷。
二是春运“人气王”难掩结构短板。
尽管首都机场2025年春运预计运送795万人次(日均19.9万),但其服务重心偏向国内客流,国际旅客消费能力未被充分激活。
首都机场的国际旅客流量已落至第三位。
面对深圳机场的强劲挑战,首都机场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2025年1月份的旅客吞吐量比拼中,首都机场仅以微弱的优势胜出,这无疑给首都机场敲响了警钟。
如何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成为了首都机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未来战局:大湾区VS京津冀的“天空之争”
一是深圳的野心:剑指“世界级枢纽”
根据《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圳被定位为“门户复合型机场”,但其目标显然不止于此。
2024年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6000万大关,与首都机场的差距从2023年的15万人次扩大至2024年的600万后,2025年初再度逼近,显见其追赶势头。
加上这几年深圳地方经济活力突显,带来航空消费需求潜力的大增。
虽然身边就有香港、广州两大世界级的航空枢纽,但深圳梦想还很远大。
二是首都的反击:服务升级与政策红利
首都机场正通过“一证通关”、智慧服务升级(如实时交通信息推送)及国际中转免费半日游等举措提升竞争力。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首都机场或借政策东风加速国际航线复苏。
四、中国民航的枢纽角逐与城市经济暗战
深圳与首都机场的“贴身较量”,本质是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城市群经济活力的映射。
深圳依托外向型经济与科技创新,正以“国际航线+非航收入”的组合拳打破传统格局;而首都机场则需在双机场协同与国际业务破局中寻找新平衡。
这场竞争不仅关乎客流数字,更将重塑中国民航的价值链——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与利润的角逐”。
深圳机场与首都机场之间的较量,不仅是一场旅客吞吐量的比拼,更是一场关于航空枢纽地位、城市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较量。
随着全球航空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这两座机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无论如何,这场较量都将推动两座机场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舒适的航空出行体验。
同时,这场较量也将促进中国航空业的整体发展,提升中国在全球航空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