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张锦庭,小学正高级教师,从教36年,担任校长31年,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集团主任、华师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兼校长,2024年全国优秀教育作者,广东省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第四届全国优秀校长,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校长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副会长、大湾区校长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教育学会小学校长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兼职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主持《广州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和“STEM理念指导下贯通五育的非遗课题体系的实践研究”等四个省级课题,出版《直抵心灵的教育》《0-13岁,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等五本著作,主持学校《构建“三位一体”非遗进校园的中华传统文化赋能育人新生态研究 与实践》获2021年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心中的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心中的灯塔,她激励着每位老师去追求、去奋斗、去拼搏,只有心有大我、脚踏实地、甘于寂寞、执着追求和“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老师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2024年9月10日是第40个教师节,教育部对全国教育系统内的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兼校长张锦庭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任教36年校长当了31年,张锦庭的教育生涯就是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不断探索、学习和提高。他始终坚信,只有那些将工作当作事业,并将事业当作使命的教育人,才是优秀的教育人。
教育务本心直抵心灵
1994年,20岁出头的张锦庭就当上了校长。用6年时间,就将一所普通的广东省林业学校附属子弟小学治理得街坊百姓交口赞誉。2000年,张锦庭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公开竞聘就任广州市天河区先烈东小学校长。这一干,就是16年。
先烈路原名东沙路,192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先烈而改名,这条仅3.5公里的马路,集中了中国近现代众多先烈的陵园与墓园,包括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花岗烈士陵园、兴中会坟场、邓荫南墓、庚戌新军起义烈士墓、张民达墓、华侨五烈士墓、朱执信墓、十九路军淞沪抗战烈士墓等。这是一条凝聚着中华英魂、承载着民族精神的道路。
位于这条路上的小学,应该是什么样子?张锦庭每天用脚步丈量先烈路,每夜研读相关文献资料,最终决定用“国魂教育”来推动学校的传承与创新、提升和发展。
回首再看,张锦庭在先烈东小学推行的“国魂教育”,在社会急剧转型期,精准地抓住德育的“牛鼻子”,让先烈东小学跃上广州市一流名校的梯队。
同时,张锦庭的“教育务本心”“热爱生命、直抵心灵”“每一个班级都是特色班”“注重个性、个体的成长”等教育理念,也在经年累月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中日臻成熟、丰富完善。“教育如果不触及孩子的心灵,就无法改变孩子。”
张锦庭在华南师大附小的元旦庆祝活动上致辞
师生共美好达成愿景
2017年,在全国公开竞选中,张锦庭成为华南师大附小校长。
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之地,广州不乏百年名校,但华南师大附小却是其中最特别的一所,它承载着中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历史使命:研究普通教学法以图教育进步、规范教学以成普通学堂之模范,教学相长以资本校学生实习之基地。
如何当好这样一所学校的校长,需要教育家精神。担任校长8年、附小迈入102岁,当张锦庭带领附小跨过百年时光之时,附小依然秉持百年前的传播理念,恪尽职守、兼善他校,成为引领中国小学教育的标杆。
华师附小的孩子,美好的一天从早上7时开始。虽然8时后才上课,但7时操场就已经人声鼎沸、同学们挥汗如雨。学校运动队晨练对每个学生开放,风雨无阻。8位体育老师,无论是住番禺还是白云,全员7时前到齐,给孩子们树立榜样,学校曾经蝉联三年“广州市田径传统项目比赛”冠军。
这是华师附小“美好教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倡导以“美好教育”达成一流教育愿景,成就师生美好发展,展现了附小教育人在小学教育领域成为引领者的教育担当。
“让每一个孩子的人生因教育而美好。”在校长张锦庭看来,美好教育扎根于素质教育的土壤,应体现出对个体生命高度关注的人文情怀,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激发每一个生命的活力、充分尊重每一个生命,是“美好教育”的文化内核。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对学生的仁爱之心,就不可能成为好老师、大先生。”张锦庭说。
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精神家园,华师附小推行“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遗”的课程方案,开展了46项非遗项目的传承。每个年级一个系列,各班项目不一样,各具特色:一、二年级以熏陶、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为主,从孩子幼小时候开始学习,主要有戏曲、戏剧、古乐、书法等;三至六年级以传统手工艺为主,如扎染、剪纸、陶艺、刺绣、布艺、木艺等,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美育过程,引领全体师生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作为校长,张锦庭鼓励学生去体验和创造,激发老师的探索和创新,让校园充满勃勃生命力。
张锦庭在参与校园活动
教研促教学提升能力
张锦庭要求老师们培养自己的教育家精神,力图打造一支研究型、学习型师资团队,“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的思考和研究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培养出有历史厚度、未来眼光、中华气派、广阔视野的时代新人。”
近年来,华南师大附小开发了多个学科项目式学习课程,5门学科的8个案例获得广东省项目式学习案例一、二等奖。以语文科组为例,科组教师以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为抓手,设计了“传统节日嘉年华”“我当诗歌小编辑”“我是汉字推广大使”等学习任务群,凝练成一套《小学语文一至四年级微项目学习活动案例集》。
华南师大附小倡导“人人有课题”,以至于水电工、司机都要探索出新。在组织校本研修的过程中,高度重视课题研究,指导教师将实践与研修成果凝炼成课题,并每学年开展一次校本课题研究,倡导全员参与。
这些年来,华南师大附小的校本课题从最初的十几个,增长到2024年的90多个,几乎涵盖所有教职工。更难得的是,特设科研室,推动各级各类课题申报与研究,如8项国家级课题、54项省级课题,以课题引领的教研取得了突出成就,全体教师积极总结教改经验,凝炼教育教学成果。
截至目前,华南师大附小已获得3项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
张锦庭认为,教师要不断提升育人能力,就既要善于把握不同教育阶段的特征与规律,也要把握时代、社会、家庭因素在学生身上的影响与反映,在沟通理解上多下功夫,努力发现每个学生心中那根“独特的琴弦”,“新时代教师要努力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理解学生的观点与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与不足,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安其学、亲其师、信其道,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辑:广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