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是传递情感、讲述故事的最佳载体。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音乐讲好文明故事,创作了一系列讴歌模范好人、弘扬文明风尚、展现城乡新貌的优秀音乐作品,引导群众将文明新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先后登上央视、学习强国等媒体平台,在20多个省市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初心如钻》在中国文明网刊播

一是为榜样而歌,唱响时代强音。榜样是时代的标杆和旗帜。六安市以全国道德模范、大国工匠、“李四光”地质奖获得者朱恒银为原型,创作了歌曲《初心如钻》,深情歌颂了基层共产党员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崇高品格和工匠精神。《初心如钻》获2023年安徽省网络正能量歌曲大赛“金曲”奖。歌曲MV在网上传播,多次在安徽省网络文明大会、六安市春晚等各类活动中演出,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2024年,六安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采风,收集大量鲜活素材,反复推敲歌词,精心打磨旋律,创作歌曲《榜样》,展现模范好人群像,讴歌古今英雄人物、国家脊梁和在各行各业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力求用最真挚的情感、最动人的音乐,致敬榜样,弘扬正气。歌曲《榜样》获2024年“网聚职工正能量 争做中国好网民”歌曲征集活动“全国银曲”奖、安徽省“群文之星”艺术影像大赛最佳短视频奖。


《九拐十八巷》登上央视2套舞台

二是为风尚而歌,传承文明薪火。良好社会风尚是文明社会的基石。六安市创作了《家风谣》《最美的风尚》等少儿歌曲,弘扬孝老爱亲、文明礼让等传统美德,引导孩子们传承红色基因,奋发向上,报效祖国。通俗易懂的歌词和朗朗上口的旋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教育、文明理念等融入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通过学校传唱、全媒体宣传、各类比赛、少儿文艺展演等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家风谣》《最美的风尚》先后获安徽省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安徽省第二届“群星奖”、安徽省“六一”少儿才艺展演一等奖等,成为各类少儿文艺演出的保留节目之一。六安的“九拐十八巷”作为重要的古城文化遗存,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创歌曲《九拐十八巷》唱出了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先后登上央视2套、安徽省元宵晚会等舞台,先后荣获安徽省群星奖、长三角原创流行歌曲大赛金奖等。


《咱们村里有村晚》节目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三是为文明而歌,展现城乡新貌。全域文明建设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为进一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六安市精心创作了《咱们村里有村晚》《文明在我心》《幸福河》等歌曲,讴歌新时代新风貌和战天斗地的淠史杭精神,涵养乡风文明,让城市文明深入人心。《幸福河》获安徽省第四届群星奖。2024年1月4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六安市创作“村晚”节目新闻。目前,《咱们村里有村晚》四次登上央视舞台,并被作为全国“村晚”主题歌唱响。主创者受邀作为全国“村晚”推荐人,参加中央电视台、文旅部举办的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和直播访谈。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在“我们的节日”“四季村晚”等活动中广泛传唱歌曲,助力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幸福河》在中国文联、安徽省文联2024年“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演出

(倪琼瑶/图文)

来源:六安文明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