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超音速导弹一直都是一个国家的镇国重器。它的威慑能力,要远远超过那些常规武器。尤其是搭载了核弹头以后,其毁灭性更是惊世骇俗。

今天咱们要讲到的一款超音速导弹,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东风17。

按照局座的说法,一般的弹道式导弹几乎不会拐弯,但东风17却具有强大的拐弯能力。依靠这种能力,东风17能让所有的反导系统都成摆设。



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局座对东风17的评价为何这么高?

东风17的“提速三角头”

作为一款高超音速导弹,东风17早在多年前就已经亮相了。2019年,在建国70周年大阅兵上,东风17首次公开。这一公开,立马就让人眼前一亮,直呼模样真帅。



2022年7月,央视又专门发布了一个视频,名为“展示!81秒看中国军人的实力”。

该视频首次公开了东风17的发射、打击画面,可谓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其强大的威力和性能,一度震惊海内外。

总体来讲,东风17的特点就是:全天候、无依托、强突防。再叠加其高超音速的飞行状态,直接就让这款武器的规格,上升了好几个台阶。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高超音速”是个什么概念?所谓的高超音速,指的就是5倍音速。在这种的高速运动下,大部分拦截系统都显得无能为力。

只不过,高超音速武器的速度虽快,但其缺点也很明显。

因为物体以这种速度飞行的话,会急剧压缩周围空气,形成激波。由于激波具有一定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就无形之中给物体降速了。



既然如此,东风17又是如何克服这个障碍的呢?

从设计结构来看,东风17的提速辅助,就是来自于它的三角头。

东风17的三角流线形弹头,采用的是乘波体气动设计。其在高速飞行时,可以形成一个附体激波。当飞行器前缘与激波重合的时候,飞行器就能依靠激波产生升力了。



这就好比导弹骑在激波上飞行一样,主打的就是一个畅快。用业界的话来说,这就叫“乘波”。

带翼火箭的问世

当然了,“乘波”还不是东风17最大的倚仗,它的最大倚仗其实是钱学森弹道。

早在1948年的时候,钱学森就提出了这个弹道概念。



当时他还在美国的火箭俱乐部搞研究,这个号称“科学疯子组合”的组织,给那时候的钱学森带来了无穷的灵感与帮助。

在某次的年会中,钱学森就介绍了一款带翼火箭。和其他大火箭不同的是,这款带翼火箭的特点是“助推+滑翔”。

按照钱学森的构思,该火箭携带的燃料,可以支撑其工作几十分钟。发射以后,平均飞行速度,可以达到1.2万公里/时。



因为这个理念,美国人甚至评价钱学森:“他能顶得上5个师”。

1955年,钱学森几经阻挠,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国。回国以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到了导弹的建设当中。像当时的东风1号,就是钱学森带领团队设计出来的。

在此之后,像东风2甲、东风3号、4号、5号等导弹,也相继上马。整个东风系列,在那时候稳稳的打下了基础。



可以说,钱老在我国的导弹研发历程中,扮演了一个业界泰斗的角色。

“空中游侠”东风17

几十年后,为了应对萨德系统,东风17问世。而这枚导弹,就是钱学森弹道的集大成者。

从具体打击细节来看,东风17以高超音速导弹作为基本运载工具。把弹头运上去以后,接下来的操作就交给“钱学森弹道”本身了。



在第一阶段,就是先把导弹送到弹道的最高点。

在此期间,火箭发动机会先推着导弹上升一段时间。待发动机关机以后,导弹会依靠惯性,继续升高90千米左右。

当导弹达到300千米高度的时候,基本上就抵达弹道最高点了。在这时候,就得向下俯冲了。



在第二阶段,也就是俯冲阶段。东风17会开启完全滑翔的姿态,导弹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不断下坠,慢慢重返大气层。

进入大气层以后,导弹再借助空气升力,进行无动力滑翔。自此,东风17便开始“飘”起来了。

期间,弹头前端的那个三角头,就起到了一个很大的增速作用。按照相关资料的介绍,这时候的东风17,末段速度可以达到20倍音速。



可见,东风17一经发射以后,就走上了“游侠”路线。一旦被它给锁定,就算给你八条腿,估计也跑不了。

总体来讲,钱学森弹道的轨迹就是:前期主攻抛物线,中后期主攻较为平直的滑翔线。当两条线路拼在一起以后,敌方雷达就有点“迷糊”了。

最关键的是,相比于常规弹道而言,东风17的中后段滑翔高度低。这样一来,就能大大压缩敌军陆基雷达的预警距离。拦不住,根本拦不住。



按照某些军迷的说法,由于东风17的漂移轨迹,类似于打水漂,所以许多人也将其称之为“水漂弹”。可见,被钱学森弹道赋能以后,东风17确实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了。

“水漂弹”和弹道导弹的区别

别的不说,光从局座的评价中,也能看出东风17的魅力所在。

按照局座的说法,传统的弹道式导弹发射以后,一般会经历一级助推、二级助推这些过程。而这些过程,从抛物线的角度来看,就显得比较死板。



它既不会拐弯,也不会打水漂,就跟扔石头一样,轨迹随处可循。

针对这样的弹道式导弹,敌方的导弹预警卫星,顷刻之间就能读取其运动轨迹,然而发给地面拦截单位。

届时地面拦截中心再发射一个动能拦截弹,进行空中拦截。在这种情况下,弹道式导弹就只能被中途爆破了。



但东风17不一样。由于东风17它没有固定轨迹,总是扭来扭去,因此敌方的拦截系统根本无法捕捉到东风17的轨迹。

再加上东风17总是玩超低空滑翔,这样一来,敌方雷达就更加捕捉不了。

换言之,你的拦截系统就算把主板烧坏,也算不出东风17的轨迹路线。这就是东风17的实力所在。



有意思的是,在防拦截这方面,有一类导弹甚至比东风17还有“强”,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印度导弹。

众所周知,这些年印度试射的那些导弹,基本上都是“危险重重”。每次发射以后,导弹就开始漫无目的的飞行了,就连印度军方自己也不知道导弹飞哪儿去了。

就这样的导弹,你说说怎么拦截?可见,相比于印度导弹而言,东风17的防拦截能力还“相距甚远”。



美俄也玩钱学森弹道?

言归正传,继续回到钱学森弹道这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像美国和俄罗斯等军工大国,其实也都在借鉴钱学森弹道,研发出了类似的产品。

就拿美国来说,其研发的高超声速技术飞行器2(HTV-2),就是一个代表作。

从有关资料来看,2(HTV-2)的最大射程可达16668千米,横向机动距离可达5556千米。最大飞行速度更是达到了20马赫,相当于全球一小时直达。



最关键的是,2(HTV-2)采用的也是滑翔式弹道,腾挪扭转,随处可飘。

可见,钱学森弹道作为一种顶级弹道模式,早已被美利坚的军工人员给关注到了。不仅关注,还模仿学习,将带翼火箭这类武器做的唯妙唯俏。

只不过,美国人虽然做出了2(HTV-2),但其测试效果却不怎么理想。



在2010年和2011年,美国军工人员分别对2(HTV-2)测试了两次,但两枚导弹均在第9分钟的时候出现坠毁。

如此看来,美国人学走的这套水漂弹方案,还是没有学到位啊。

至于俄罗斯这边,他们研发的水漂弹,则是先锋导弹。



严格来讲,先锋并不是导弹,而是一款组装飞行器。其内置一个高超音速弹头,以及一个两级火箭发动机。一经发射,立马点火助推,开启远程打击。

至于其漂移方式,毫无疑问也是由滑翔弹道所主导。先锋导弹发射以后,会采取一个跳跃式的轨迹,上上下下,让人防不胜防。

2019年12月27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俄罗斯携带的俄罗斯最新大杀器——先锋导弹,已经正式运作。其末段速度,达到了20-25马赫。



如此看来,俄罗斯那边的高超音速导弹团,也开始走上“钱学森弹道”这类高端路线了。

钱学森弹道可覆盖各行各业

当然了,除了导弹以外,钱学森弹道也能运用于其他方面。

比如在我国的载人航天领域中,那些升力体式航天器、半弹道式再入航天器的身上,就有一丝钱学森弹道的影子。



2021年,嫦娥五号返回时,为了防止嫦娥五号因过热发生故障,我国科学家还特意下达指令,让嫦娥五号以特殊角度进入大气层。

而这个所谓的“特殊角度”,指的就是钱学森弹道那种无需动力的“飘啊飘”状态。可见,只要运用得当,钱学森弹道几乎能覆盖各行各业。

按照某些网友的说话,如果再将钱学森弹道用于客机领域的话,今后的飞机直接全球一小时直达,就问你刺不刺激?



总的来说,钱学森弹道作为钱老的技术遗藏,其价值早已超出了它原本涉及的范畴。

以前是给东风17赋能,让其横贯八方。今后估计就要给各类航天器赋能,让其纵横四海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