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风浩荡,奏响奋进乐章。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2025年全国两会即将启幕。人民网云南频道联合云南省烟草专卖局,联系到两位全国人大代表,看看他们的履职答卷,听听他们的履职故事。

又至春暖花开时。这两天,除了本职工作,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烟草专卖局高级农艺师苏家恩还忙着整理准备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议案。

2025年是苏家恩履行代表职责的第三年,过去一年,围绕“让技术扎根土地、让政策温暖人心”,他调研了不少地方,也得到了很多启示。

“一位‘90后’返乡农户告诉我,建一座绿色环保的电烤房要8万块,这边补助5万,那边补助1万多,补贴政策看不懂,问多了又害羞。能不能让政策像‘送货上门’一样简单?” 苏家恩坦言,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他。

还有,“绿色技艺如何真正适配乡村场景?政策如何切实转化为民生温度?”调研中,苏家恩摸清了农业绿色转型的两个关键命题。他觉得,绿色技术的推广不能仅依赖设备的“硬升级”,更需要关注人的“软需求”。新技术的推广不仅要打通“最后一公里”,更要确保农民既能“用得上”,又能“用得起、用得好”。


苏佳恩(中)和同事查看烘烤数据。段佳璐摄

深耕烟草农业技术26年的苏家恩,一路从基层走来,做的就是让技术落地的实事。

在大理州弥渡县新街镇红大科技研发基地内,生物质颗粒加工生产线机器轰轰作响,一堆堆废弃的稻壳、秸秆、烟杆等农业废弃物,在除杂、晾晒、粉碎、制粒、烘干等步骤后,被压制成一条条生物质燃料。这是苏家恩在大理州推动建成的22条生物质燃料生产线之一。

早在2013年,苏家恩便提出生物质替代燃煤烘烤的理念,开展“清洁能源替代煤炭在烘烤中的应用”项目。十余年来,云南省推广应用生物质燃料烤房已有10万多座,每年可减少煤炭使用量近40多万吨。大理州成为云南省第一个实现生物质颗粒100%自给自足的烟区,生物质燃料烘烤这项技术已经被千万农户熟知运用。

“农民是最朴实的,他们只相信看到的,要做给他们看,带着他们干,好的技术、实惠的东西自然能被他们所接受。”多年与农民打交道,苏家恩太了解农民的需求。

此后,甲醇、天然气、电能等多种新能源探索研究,推进智慧农业科技服务,烘烤新技术示范推广、“一房多用”拓宽烤房使用周期和范围……苏家恩的每项创新都饱含科技惠农的考量,他与农民的关联也越来越紧密。

比如,减碳增收方面,电烤房的投入使用,将每炉烟叶的耗电量控制在2000度以下,能耗和人工成本控制在1000元左右,比起生物质燃料烘烤每炉可节省近600元。

再比如,现在闲置烤房多用于烘干辣椒、药材、食用菌等农产品,有的烤房既可以烘烤也可以制冷,烤房使用时间从以前的2、3个月延长至8月以上,助农增收的同时也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农民不要‘高精尖’,只要‘稳准暖’,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更要贴近农民的实际需求,确保绿色发展真正扎根乡村、服务民生。”苏家恩说。

回归主业,2024年,苏家恩围绕清洁能源替代和智能化升级继续推动绿色发展,研发并推广了核桃壳燃烧技术,将大理丰富的核桃壳资源转化为烟叶烘烤的清洁能源,融合物联网技术和清洁能源烘烤技术,推动低碳烘烤模式的推广,减少碳排放。

技术创新源源不断,但是转化和落地,让创新适应乡土逻辑依然需要持续思考。

今年全国两会,苏家恩带着调研中发现的偏远地区电烤房电力配套跟不上,新能源技术农民“想用但用不起”等问题,准备提交《关于加快农村电烤房建设 助力农业绿色转型的建议》的议案,核心目标就是让农业现代化与“双碳”目标同频共振。“我始终认为,农业绿色转型,既要守住农民增收的‘民生线’,也要担起绿色发展的‘生态责’。”苏家恩说。

展望未来,苏家恩继续推动绿色技术从“盆景”变“风景”,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越绘越生动。(程浩、段佳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