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TOP大学来了”整理,来源吉林大学官网。

2月21日,TOP小编查询吉林大学官网时发现,该校有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含共建)


1、汽车底盘集成与仿生全国重点实验室


汽车底盘集成与仿生全国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布局在汽车工程科技领域专门从事汽车行业产品开发技术的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于1989年获批立项建设;1993年,获世界银行贷款2500万元投资,研制汽车性能模拟器;1996年,在“整体系统自行设计与集成,关键部件国外引进,一般部件国内配套、软件自行开发”的总体技术路线指导下,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台开发型汽车性能模拟器, 当年12月以“世界先进、亚洲第一”的评价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2003年、2008年和2013年连续以良好成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

实验室依托吉林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拥有机械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与两个博士后流动站。

实验室建设的核心支撑是在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一直保持车辆工程领域排名第一的吉林大学(原吉林工业大学)车辆工程学科,同时与动力机械及工程、机械电子、交通、控制、通信及力学等学科形成了学科交叉与优势互补。

通过近二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汽车行业产品开发的基础、共性和前沿技术的主要研究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支撑了我国汽车行业产品开发技术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并代表中国在国际汽车工程科技领域形成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2、集成光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


集成光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7年,1991年正式对外开放。现由吉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两个实验区联合组成。在1994年、2004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十周年以及二十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被评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集体“,并获“金牛奖”。实验室集结了高校和科学院的优势,在2002年、2007年、2012年信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2017年被评为“良好实验室”。

本实验室主要研究新型集成光电子与光子材料、结构、器件和芯片制备工艺及在光纤通信、信息处理和显示中的应用技术,按照“基础→应用基础→应用”的全链条设计,以“应用带基础,基础促应用”的方针,为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核心芯片和技术支撑。

3、高压与超硬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高压与超硬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国家计委于1989年依托吉林大学筹建,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连续四次以良好成绩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2025年1月通过重组。实验室是我国唯一以高压与超硬材料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重要的超硬材料和高压科学研究基地,所在的凝聚态物理学科是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项目重点建设学科。

4、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前身为于2001年获科技部批准建设的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如人院士担任首任实验室主任,冯守华院士、霍启升教授历任实验室主任。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张洪杰院士,实验室主任为李广社教授。实验室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了基于凝聚态化学、原子分子器件与分子工程学的无机合成与制备科学体系,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成果显著。

5、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3年3月获科技部批准建设。实验室由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和吉林大学共同组建,汇聚了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人兽共患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及省部级创新研究平台,三方实行一体化运作。第一任实验室主任为宁琴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陈焕春院士,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为舒红兵院士、马丁院士。

实验室定位为应用基础研究类全国重点实验室, 聚焦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开展共性前沿科学研究。围绕病原及突变株临床致病规律,发现重症化因素和关键靶点及阻抑重症化关键致病环节(炎症因子风暴、凝血紊乱),建立系统规范多场景诊断新技术体系,支撑智能诊断及临床决策,建立创新救治方案,突破器官支持与维护技术难点,实现显著降低传染病重症化率,提高救治存活率的总目标。战略任务聚焦以下三个方向:1.病原致病规律,重症化因素和阻抑靶点;2.病原诊断与临床智能诊断;3.重症救治创新方案和技术。实验室力争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传染病重症救治前沿研究基地、国家人畜共患传染病重大重点任务承接基地。

编辑、审核: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TOP大学来了”整理自“吉林大学”,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