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远古的记忆在叩问中回响
文明的互鉴、交流的足迹
穿山跨海而来
闽赣之间彼此陌生又熟悉的土地
激荡出文明的密钥
考古人在时间的洪流中
追问文物的交流
探寻文化的融合
见证历史隐秘的一面
今天
让我们携手开启一场跨越古今的旅行
光泽,一个地处闽西北的山区小县,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建县名为 “光泽”。
光泽,含山光水色之意。清康熙《光泽县志》就以“青山耸翠,碧波潴秀”八个字来描绘其地理特征。这里是深处武夷山腹地的秘境;这里有种诗意的描述——“最边远的江南”;这里出土的文物将福建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
武夷山脉和富屯溪养育的光泽张开臂膀,拥抱不同的文化。它是福建重要商周文化大县,崇仁乡池湖村的马岭积谷山发掘出了福建省最大的商周古墓,并成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泽县发现的商周遗址共有110多处,如崇仁池湖、砂坪馒头山、止马浔江等。一、二、三级文物数量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有八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福建博物院也保存了数百件。
在一代代考古工作者“一铲一刷”拂去历史尘埃的过程中,历史认知被一次次刷新。
2022年2月17日—8月21日,福建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闽江学院、光泽县博物馆等单位对位于富屯溪上游的光泽县域史前遗址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
其调查区域主要为位于光泽县富屯溪上游支流的砂坪溪流域,同时对儒茶溪、北溪、饶坪溪、止马溪、西溪等支流流域也进行了局部的调查。共发现遗址点62个,其中原有“三普”遗址点共33处,新发现遗址点共29处,采集了一批陶器、石器等标本。
调查期间,考古人员新发现多处先秦时代遗址,这些遗址大大增加了光泽地区古遗址数量,将光泽地区史前文化的上限提前到了距今5000年,填补了光泽县先秦考古学文化序列的空白,并极大地完善了富屯溪流域光泽段先秦时期的文化序列。
遗址采集新石器时代鼎足
另外,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考古人员选择了位于崇仁乡砂坪村何家自然村东侧后山何家潭遗址进行重点勘探,发现该遗址包含比较清晰的聚落分区,持续时间较长,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该遗址面积超过了30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福建省发现面积最大的史前时期遗址。
遗址采集商周时期陶杯
遗址采集商周时期原始瓷钵
以上图源:福建省考古研究院
何家潭遗址的发掘,打开了追寻福建文明曙光的新大门。该遗址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最厚超过2米且遗存丰富,推测时间跨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
考古队在这里发现了数段人工土垒墙遗迹,居住区、墓葬区、防卫区等聚落功能分区明显。而且,遗址点成片分布,推测可能存在中心聚落和次中心聚落的区别。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进展成果显示,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
何家潭遗址的发现表明,在中原文明呱呱坠地之时,福建光泽地区也出现了有等级差别的聚落,并具备一定的聚落分区规划能力。有专家认为,这是“山坳上的早期中国”形态,对研究福建地区史前聚落演进与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不止何家潭遗址,武夷山葫芦山遗址、光泽馒头山遗址、浦城马道坪遗址、龙头山遗址等史前遗址的发现发掘,丰富了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内涵,成为福建“面向内陆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图源:闽北日报
在闽北,被视为夏代王室礼器的象鼻盉在光泽出土,浦城管九土墩墓群中一次性发现10件造型精美的越式青铜剑;在闽南,浮滨文化遗物中出现祭祀礼器牙璋;在闽东,黄瓜山文化陶器上出现青铜器云雷纹等。
象鼻盉 图源:福建省考古研究院
3600多年前,陶器匠人们在浦城猫耳山修建陶窑,从升焰窑到中国最早的长条形平焰龙窑,这里成为了黑衣陶的特供地。它也是后来风靡八闽的“爆款”。同时,在对浦城猫耳山、永春苦寨坑的持续考古发掘,已实证福建地区是中国最早的龙窑、最早的原始瓷器诞生地。
青铜时代北方文明与南方文明的交汇处,是否有八闽器物的身影?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而对于福建地区的早期文明图景,我们已可做想象:以原始瓷、硬陶为代表的手工业快速发展,大型聚落出现,文明礼制由中原南下,闽之“礼器”或作为文化使者向北传播。印纹硬陶更是成为了南北文化间的“交流大使”。
偃师商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部分样品照片
图源: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数千年前一幕幕,如今看,正是文明的起点。从故乡,到他乡,在山海中,文物完成了融合的使命。
光泽,这个地名自带光芒,充满璀璨斑斓的色彩。考古人的万里征程,未完待续。
部分文字来源: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瞭望》杂志社
畅游八闽平台
cybmflxx
漳州文旅
厦门文旅
绿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时福建
ssfj2023
转载请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