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新年伊始,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及家属似乎迎来了一个利好消息,过去难以治疗的这种病,现在通过手术可以让一些患者恢复记忆,甚至一些重症患者也可以和家人简单沟通了。
这种新的治疗方法究竟是什么?目前应用到了哪个阶段?未来能够颠覆阿尔茨海默症的难以治疗的局面吗?
78岁的患者重新认识了家人
最近几天,一位78岁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冲上了热搜。这位来自陕西西安的老人此前已经患病多时,他失去了记忆,认不出家人,连正常的作息习惯都不具备了。
就是这样一位重度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老人的记忆在一点点找回。手术的第7天,老人的基本作息得以恢复,而且也能认出家人,认知能力大大改善。
过去多年,大众都知道,一旦患上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认知会完全消失,最终和外界熟悉的一切彻底隔离。因此,这种病相当于“活着的死亡”,或者说是有智慧生命的抽离,只剩一个躯壳。
国内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截止到2023年已有接近1000万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更是高达30%以上。
年龄越大,患病的风险也就越高,所以这是一种认知退化类的疾病,人类目前的技术基本上束手无策。
再加上我国正在向着老龄化社会快速迈进,未来不管是个体的患病风险,还是社会整体的患病压力都在持续增长。
这就是为什么,外界希望能够找到治疗方法的心情如此迫切,哪怕不能治愈,哪怕只是改善一下患者的症状,也能缓解众多家庭的压力。
也因此,现在通过手术就可以改善症状,让很多家庭看到了希望,也是大家热烈讨论的原因。老人做的手术是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
手术恢复记忆,延缓疾病进展
就在陕西西安的这个老人接受了手术治疗后,国内的很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各地的医院也在系统介绍自己在这方面的手术进展。
比如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在媒体报道中就提到,他们还在一年前也进行过类似手术的尝试。除此之外,还在去年9月份,上海另外一家医院也提到了这种治疗方式。
去年的媒体报道显示,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章一新,正在带领团队进行这项临床试验,通过手术可以有效改善重度阿尔茨海默症的症状。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研究开始于2024年4月,医院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对患者的淋巴进行重建,从而改善脑淋巴循环回流。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在人体的脑部区域也存在着一定规模的淋巴系统。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他们的这一系统处于病变状态,大脑的代谢产物病理性蛋白不能够通过正常的模式排出去。
而手术的作用,就是通过局部引流的方式,来促进淋巴系统功能发挥效果,最终改善脑部淋巴的回流,进而就可以让病理性蛋白从大脑区域排出去。
一旦病理性蛋白从大脑区域排出去,患者的大脑退行性改变就能大大延缓,最终阿尔茨海默症的症状也能得到缓解。
换句话说,就是用手术的方式清除了大脑区域的有害物质,而后让失去记忆的患者恢复部分记忆,甚至是全部的记忆。
以上是相对简单的说法,针对这项研究,还在2018年的时候,章一新的团队就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论文。
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人体脑部的淋巴管特征和外周淋巴管有着相似之处。脑部淋巴管主要负责脑脊液回流,并最终注入颈深淋巴结。
通过进一步研究,研究人员详细说明了脑膜淋巴系统和阿尔茨海默症之间的关系。如果人脑的脑膜淋巴功能受到损伤,脑脊液大分子的血管旁流入,以及脑脊液大分子的流出就会受到干扰影响,最终会诱发认知障碍,也就是让人失去记忆。
在此前的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如果通过人为的方式增强脑脊液大分子的脑膜淋巴引流,就能大大改善大脑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反之,如果破坏脑膜淋巴管,就会加剧症状的发生。通过动物模型试验,再结合前期的研究,这一项治疗方法最终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10名患者进行了手术
还在2024年2月,章一新的团队就开启了正式的临床试验。通过严格的伦理审核,医院招募了50岁到75岁之间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患者都符合标准。此前的试验中主要招募的是重度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患者的表现是记忆丧失以及情绪障碍加重。
在招募过程中,所有患者都要经过综合评估,那些不能通过药物来缓解症状的患者基本上都能符合标准。
截止到2024年9月,第九人民医院一共招募了30多位符合条件的病人,最后有10名患者进行了这项手术。
其中一位患者是64岁的赵姓老人,他的疾病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的时间,记忆力丧失导致老人的性情大变。从2021年开始,老人的症状进一步加重,不但记忆困难,而且日常生活事务都没办法处理,最终连写字的能力都渐渐丧失了。
经过手术治疗后,老人的记忆恢复了一部分,可以认字,也可以画图,生活自理方面有了较大改善。
截止到2024年9月,有10名患者先后进行了这个手术。几乎所有的患者在术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一半以上的患者症状改善更明显。
手术之后,研究团队和医院对患者也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最长的一位患者接近半年时间。至于后面的结果怎么样,研究人员认为,接下来的随访还要持续1年半的时间,最终才能评估治疗的有效性。
也就是说,如果一些患者是在去年夏天参与手术的,现在依旧在随访观察期内,最终的治疗结果怎么样,还要研究人员的详细评估。
长期效果还要再观察
从之前的报道就能看出来,这项手术实际上还处在研究初期,并没有真正进行大规模的临床应用。之所以在网上引发热议,完全是因为近期一些媒体的报道,把这件事炒作起来了。
实际上,不光是在去年的上海,还在2020年的时候,杭州的医院也有研究人员进行过类似的手术试验,也就是说在医学界的相关研究,围绕手术已经推进了一段时间了。
但在近期的一些报道中,媒体并没有明确提到,相关的手术是临床试验还是正式的治疗。从医学的角度去看,临床试验和正式的治疗是有很大差距的。
临床试验是一种治疗方式,还没有完全推广开来,不管是效果还是治疗的原理都还在研究和观察之中。患者参与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谁都不知道试验究竟有没有效果。
正式的治疗则不一样,那是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后最终确定下来的医疗准则。对大多数患者来说治疗有效,只有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特殊情况。
所以,还在去年12月的时候,章一新就曾对媒体表示,外界不应该夸大这一治疗方式。因为手术并不能让患者的认知水平回到正常的状态,也不可能对所有的患者有效,而且它的效果能够持续多久,还要继续观察。
但是进入2025年后,一些媒体开始大量报道各地的手术案例。最关键的是,一些媒体在报道中隐去了手术还除在临床试验阶段这个事实。
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对公众形成误导,让人以为阿尔茨海默症已经得到了攻克,现在手术就可以完全治疗了。
根据一些网友的回复来看,这项治疗方式确实应该长期观察和谨慎对待,因为医生也说的很清楚,目前的手术只是改善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有些家属幻想着重度患者做完手术就可以恢复成中度状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不同从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
有些人做了手术症状得以改善,但是有些人就没有任何变化。有些患者刚刚做完手术后有效果,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又会出现症状,甚至有些患者的症状比过去还严重了。
此前,章一新也表示,现在的随访时间最长也才七八个月,效果怎么样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有了更多的证据和样本,才能最终确定疗效。
网上甚至还有一种说法,阿尔茨海默症治疗,实际上就是要清除掉脑部堆积的各种废物,而这种清除方式不需要手术。
通过药物在脑颈部涂抹,就可以改善淋巴小泵肌肉的工作状况,从而改善脑部脑脊液的循环。换句话说,不用手术,也能达到改善循环和排出的效果。
但情况究竟怎么样,同样需要长期观察,只有具备了大量的病例样本,才能详细分析出背后的根源。
结语
至于说眼下的媒体大量进行报道,也有人认为这是各地的医院在宣传自己的一种策略。
因为从本质上来说,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这种手术其实并不复杂,如果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真的有效,未来这种手术对医院来说就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但是对患者和家属来说,应该更清醒和理性一些。现在媒体报道的案例,都是有明显改善的患者。实际上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有很多,那些没有改善的患者肯定不会被外界大量关注。
也就是说,这背后存在着幸存者偏差,患者的家属对于要不要进行手术,应该更谨慎才对。
参考资料:
《上海专家临床研究手术改善脑淋巴循环,延缓重度阿尔茨海默病进展》 澎湃新闻 2024年9月20日
《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长期效果仍有待观察》 澎湃新闻 2024年12月2日
《阿尔茨海默病可以手术治疗了,湖南多地医院已开展手术,效果明显》 潇湘晨报 2025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