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第五十五批指导性案例。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图据视觉中国
最高检经济犯罪检察厅厅长杜学毅表示,这批指导性案例涵盖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高发犯罪,相较于典型案例,更加突出指导性,指导意义的提炼确保可参照、能借鉴,主要有几个特点。
一是聚焦证券案件办理中的突出问题,明确法律适用、指控证明规则。比如,针对新型证券产品的刑法适用问题,检例第219号案例明确要在坚持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结合立法目的和现行金融管理法律规定相关内容,正确理解和适用刑法规定,将私募债券纳入欺诈发行“公司、企业债券”的范围。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隐蔽、真实财务数据无法获取等问题,检例第220号案例明确在无法获取原始生产经营数据的情况下,可通过依法对行政执法证据进行审查与运用,利用科学方法还原真实生产经营场景。针对内幕信息认定的标准问题,检例第221号案例明确根据证券法规定的“对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与“尚未公开”两方面进行实质判断的基本规则。针对操纵证券市场升档标准适用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类操纵情形新旧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文件的适用规则。这些规则的确立,对司法实践具有较强示范指引作用。
二是彰显依法从严、全链条惩治证券违法犯罪的司法态度,细化规范分层分类处理规则。第一,强调“严”的主基调,坚持全链条追责。检例第220号案例对实施财务造假犯罪的上市公司董事长、高级管理人员、部门负责人均依法全链条追责。同时进一步明确根据其在犯罪中的地位、作用等依法分类处理的具体规则。第二,压实中介组织“看门人”责任。对配合财务造假、怠于履职的中介组织人员依法追责。检例第219号案例明确追诉涉案中介组织人员,应当根据主客观相一致原则,依法认定欺诈发行证券罪共同犯罪、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或者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第三,依法全面追缴违法所得,不让犯罪分子在经济上获得任何好处。检例第221号案例进一步明确避损型内幕交易违法所得的计算方法,即一般应当以信息公开后跌停板打开之日收盘价为标准。检例第222号案例强调全面追缴操纵证券市场违法所得,对不属于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组成部分,但利用操纵证券市场犯罪的跨市场违法所得应当依法追缴。
三是体现检察机关、证券监管机构行刑衔接与协作方面的成效。案例中,证券监管机构的有力监管对刑事案件成功办理发挥积极作用,充分体现办理证券案件行刑衔接的重要意义。在办好刑事案件的同时,检察机关还与证券监管机构协作配合,综合运用行政处罚、刑事惩治等措施,完善全方位追责体系,并注重从案后惩戒向风险防范延伸。
红星新闻记者 祁彪
编辑 杨珒 责编 邓旆光
来源: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