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深夜,阿什杜德港口迎来一批特殊货物。一艘货轮靠岸,船舱内装载着约1800枚MK-84型重型炸弹。卸货后,这批武器装备迅速被转移至多辆军用卡车,在严密护送下驶往以色列空军基地。每枚MK-84炸弹重达907公斤,属于精确制导武器系统的核心组件,具备强大的建筑物穿透能力和大范围杀伤效果。

这批军事物资的运送引发震动。运输过程全程保密,港口工人目睹数十辆军用卡车组成的长龙,装载着被严密包装的武器系统驶离港口区域。海运监测数据显示,这是近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武器运输行动,货船从美国东海岸出发,经过约两周航程抵达目的地。

自区域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支援加速。已有678架次运输机和129艘次货轮将各类军事装备输送至以色列,累计重量超过7.6万吨,相当于近40座自由女神像的重量。2023年度以色列69%的武器进口来自美国,形成高度依赖的军事合作关系。

2月16日凌晨,黎巴嫩南部地区迎来一场军事打击。以色列空军瞄准黎巴嫩边境地带,发动代号"闪电利剑"的军事行动。军方通讯设备截获的情报显示,此次行动针对黎巴嫩真主党无人机部队指挥系统,意在切断其作战指挥链。导弹呼啸声打破深夜的寂静,数个战略要点遭到打击。

军方通报,此次"定点清除"行动击中真主党无人机部队的核心指挥设施。以方指控该部门负责策划和执行近期针对以色列北部边境的无人机越境事件,威胁边境社区安全。情报部门掌握证据,证明该组织多次违反去年11月底达成的停火协议,在边境地区部署武装无人机,形成对以色列领空的威胁。

去年11月,在国际调停下,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达成临时停火协议,要求以军在今年1月26日前从黎巴嫩南部撤离。1月24日,以方以"安全考量"为由拒绝履行撤军承诺,导致边境地区紧张局势升温。此后,双方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对抗常态化,无人机侦察、炮火交锋频繁发生。

此次行动采用新型高精度导弹系统,能够实现米级精准打击,最大限度减少附带损害。行动中部署电子战装备,干扰当地防空系统和通讯网络。特种部队协同作战,实现情报收集、目标锁定和打击评估。此次行动也显示以军对黎境内武装组织指挥体系的渗透能力,引发该组织内部的信任危机与安全重建需求。

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支持有着战略考量。政权更迭后,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力度加强,反映多维度的战略。在国际关系领域,美以关系是中东地区权力平衡的关键支点,构成美国在该地区影响力投射的基础。

支持以色列能够帮助美国平衡中东地区的力量对比,维护其在石油资源丰富地区的战略存在。以色列作为美国在中东的"不沉航母",提供监控区域局势、收集情报和军事干预的前沿基地。以色列的军事技术研发能力,也为美国提供战场数据和技术验证。

支持以色列能够有效迎合美国国内重要选民群体的立场,巩固执政基础。保守派阵营将对以色列的支持视为外交政策的试金石,塑造强硬外交形象。军工复合体与以色列的合作,创造经济回报和就业机会,获得商业集团的支持。

最近的政权更迭后,以色列领导人成为首位访问白宫的外国领导人,确立特殊关系的延续。美国随后宣布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并对国际刑事法庭实施制裁,这些举措与支持以色列的政策取向相关。最新军援计划规模达74亿美元,包括先进作战飞机、精确制导武器系统和防空设备,显示美以军事合作正步入新阶段。

美制重型炸弹的运抵与以军"斩首"行动叠加,地区局势紧张。黎以边境地区,停火协议岌岌可危。双方在边境线部署大量重型武器,包括远程火箭炮、无人机集群和电子战装备,局势令人担忧。

与黎巴嫩局势相呼应,巴以停火协议变数丛生。尽管国际社会力推第二轮停火谈判,但第一轮谈判成果疲态显现。双方互相指责违反协议条款,停火红线被突破。与此同时,军事行动仍在持续,造成平民伤亡和基础设施损毁,加剧人道主义危机。

周边国家增强边境军事存在,启动战备状态提升预案。多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谴责军事行动破坏地区稳定。国际舆论对美国中东政策的批评声浪高涨,指责其"双重标准"和"选择性执行国际法",进一步侵蚀美国在该地区的道德权威和政治影响力。

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多国代表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冲突升级。人道主义救援机构警告,若冲突持续升级,将面临难民潮、粮食危机和公共卫生系统崩溃的风险。区域不稳定已对全球能源市场和供应链安全构成威胁,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上涨,反映市场对潜在冲突升级的担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