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儒学

朱 承丨《尚书》中的治乱认知及其应对之道

李若晖 钟章铭丨帝籍周道 ——清华简《系年》第一章对中国古典政治的根本判断

闫 云丨经典诠释与治道推阐 ——以《春秋胡氏传》为观察

陈佩辉丨湖湘学王霸观的创发与演变——以其对《孟子》“五霸假之”的诠释为中心

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

王利芬丨先秦礼乐损益与天文学关系探赜

韩 涛丨《大学》“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发微 ——兼论儒家对聚敛经济思想的批判

儒学源流

许春华丨颜渊的诗性品质与思想人格——重新探讨颜渊人格典范的思想价值

刘 强丨从“性情儒学”到“性情诗学”

史 斌丨唐文治“新实学”思想研究

中国哲学

刘飞飞丨身体隐喻抑或共同存在? ——共同体可能性问题刍议

郜 喆丨经典世界中的“四海”

原典新诠

李海超丨荀子“解蔽”思想对儒家“开放心灵”建构的启示

杨本华丨“羞恶之心”与“惭愧心所”的跨文化比较

青年论坛

徐 玲丨天由感在,神以情存——天地鬼神在场的存在论揭发

《尚书》中的治乱认知及其应对之道

朱 承

摘要:《尚书》中的政治认识主要围绕“治乱”问题展开。《尚书》认识到自然灾害、为政失德、四方叛乱等因素必然带来秩序危机,对于为政者来说,除了积极应对自然挑战并改造自然为民众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应对秩序危机,《尚书》为此建构天命作为治理合法性的基础,形成了为政有德、立政有制、教化有方等应对之道,构划了“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的“良好政治”图景,期待以此作为“王道”垂范于后世。《尚书》中对治乱的忧患性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判断、观念型塑、理想构划等,以“原初性形态”展现了儒家政道与治道的缘起及其发展,对于理解人类治理活动的本质以及现实的人类政治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尚书》 治乱忧患 天命 政道 治道

作者:朱承,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

帝籍周道

——清华简《系年》第一章对中国古典政治的根本判断

李若晖 钟章铭

摘要:对于古典史学著作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史实考订的层面,而应该深入探讨其理性形式即历史认知逻辑。在清华简《系年》第一章中,“籍礼”包含着三重意义:第一,“籍礼”之礼仪意义。王者必须以亲耕的方式恭敬上帝天神,王者不得以支配的方式对待自身支配权即王权的来源。第二,“籍礼”之宗教意义。在万民之前公开剥离王者的神圣性,王者本为凡夫俗子。第三,“籍礼”之政治意义。王权的运用不能违背天下民意,王位的根本意义是立君为民。武王正是凭借“籍礼”所构造的全新政治理念,伐纣代殷,开创了中华文明史上的人文性政治传统。同时,“籍礼”又内在包含着凡人与天神的矛盾、敬天与保民的矛盾、王者与百姓的矛盾、王者与德性的矛盾、王者与王位的矛盾。厉王被放逐是这些矛盾的集中爆发,共伯和摄位则是对这些矛盾的弱解决。但是传统“王者”观念最终牢不可破,宣王抛弃“帝籍”,以唯一之“王者”居“王位”掌“王权”——西周王朝的最终破灭,标志着中华文明史上的人文性政治理念从此与政治实践脱离,成为思想者的永恒梦想。

关键词:《系年》 籍礼 王者 王位 王权 德性 君职

作者:李若晖,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吴玉章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哲学史、中国经学史、中国德性政治史、古典语言文献;钟章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研究生。

经典诠释与治道推阐

——以《春秋胡氏传》为观察

闫 云

摘要:儒家有着丰富的治道传统,而经典诠释是后世推阐治道的重要方法。宋儒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创造性诠释,统合三代政教传统和当代政教实践,推阐体现宋代立国政教精神和根本秩序理念的治道。以《春秋胡氏传》为观察,可见胡安国通过对《春秋》的诠释,建构了理学精神和《春秋》大义相交融的治道体系,为南宋实现对立国精神和政教传统的检讨与更化提供了理论支撑。考察胡安国通过《春秋》诠释而推阐治道的义理逻辑、过程和方法,表彰其理学与《春秋》学交融的治道体系的具体内涵,总结其经典诠释的意义并反思其局限性,对我们研究传统经学和重新审视儒家政治哲学有着诸多有益启示。

关键词:胡安国 《春秋》学 儒家治道 政治哲学

作者:闫云,文学博士,重庆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春秋》学、经学与儒家哲学、古典文明与政治哲学。

湖湘学王霸观的创发与演变

——以其对《孟子》“五霸假之”的诠释为中心

陈佩辉

摘要:湖湘学王霸观的核心创见是基于对《孟子》“五霸假之”的创造性解读而提出的变霸为王的思想。胡安国认为霸者久假仁即真有仁,即可变霸为王。胡寅将“久假”与《中庸》“勉强而行之”对应,为沟通王霸提供礼学支撑。胡宏虽否定霸者假仁不归即可成为王者,但肯定“假仁”构成了霸道的内核,并将霸道置于良好政治的序列,且为此提供坚实的理欲观基础。张栻则跳过胡宏,以内外感应和知行互发思想为基础论证“假仁不归即真有”,但最终被朱熹说服而放弃此说。湖湘学王霸观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湖湘学 王霸观 假仁 变霸为王

作者:陈佩辉,哲学博士,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

先秦礼乐损益与天文学关系探赜

王利芬

摘要:古籍、考古发现和星图模拟表明,中华农耕文明自兴起之始就形成与生计、知识、道德和信仰等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论,观天者通过祀天之礼乐实现知识传授、道德教化、信仰表达等功能。天文科技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辩证互动驱动华夏大地如满天星斗般的古国向多元一体王国发展,礼乐损益和器物技术发展从属于这一过程。天文学历经漫长时间形成,无字时代观天者的工作符号是动物形象,它们主要出现在祀天礼乐和贵族大墓,与欧洲的巫术文化不相合,宗教—科学二元论不适合先秦礼乐释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论 天文历法 礼乐损益 动物符号

作者:王利芬,社会文化人类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前考古中的动物符号。

《大学》“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发微

——兼论儒家对聚敛经济思想的批判

韩 涛

摘要:先秦儒家在经济思想上主张藏富于民,对任何榨取民间财富的敛财行为持批判态度。“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是儒家经典《大学》中批判与民争利的经典话语。《大学》非常关注财富的本质和财富的分配,论述了财富的道德属性,认为德为本,财为末,国家不应以财货的集聚为目的,而应该以仁义教化百姓,聚敛财富损害仁义,比盗窃行为危害更甚。早期儒家提出了“庶、富、教”的国家治理三部曲,倡导低税制、薄赋敛,保护工商业的发展,坚决反对与民争利的聚敛之举,认为富国与富民是统一的,只有先富民才能富国。儒学在西汉成为官方主导思想以后,儒家所主张的经济思想亦取得了主流的话语权,后世儒家在批评搜刮聚敛的财经官员时常常援引“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对其进行痛斥批驳,此话语成为儒家反对与民争利的口号和宣言,也是后世历代儒家反对财经官员聚敛财富、与民争利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大学》 儒学 聚敛 藏富于民

作者:韩涛,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团队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史。

颜渊的诗性品质与思想人格

——重新探讨颜渊人格典范的思想价值

许春华

摘要:对于《论语》中颜渊的人格品质,受汉儒、宋儒学术立场的影响,学界大多依据颜渊“三月不违仁”与“不改其乐”两则文本,以阐发颜渊的道德品质与人格典范。通观《论语》,我们会发现颜渊还有一种发源于孔门诗教的诗性品质,表现在“好学”“闻一而知十”“退而省其私”“循循善诱”等方面,它们内生为兴起、唤发仁学精神的思想品质,外化为领悟、反省仁学精神的实践能力。就《论语》中颜渊人格品质的整体来说,其道德品质与诗性品质都是不可或缺的;唯有在孔子仁学的思想创造活动中,才能够理解这种诗性品质更为根本的、原发的思想价值,由此还原颜渊人格典范的另一面:思想人格。

关键词:颜渊 诗性品质 思想人格 人格典范

作者:许春华,哲学博士,河北大学畿辅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诸子与儒道哲学、先秦儒家诗学思想。

从“性情儒学”到“性情诗学”

刘 强

摘要:与西方诗学关注“模仿”的外在客观化表述不同,中国诗学在阐述诗歌之本质时采取了一种内倾化或者说人性化的视角,“诗本性情”的命题便是明证。事实上,“性情”这一范畴,既与“天”“道”“命”等形上概念相关,又与“人”“物”“欲”等形下概念相契。它首先是先秦儒家“究天人之际”(所谓“性与天道”)的思想结晶,而后成为人性论的重要成果,进而转化为传统儒家诗学的核心范畴,成为衡量和评判诗之本质和诗之境界的根本准则。从“性情儒学”到“性情诗学”的转化和演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无所不在的人学根柢和情本特质。

关键词:性情 儒家诗学 性情儒学 性情诗学

作者:刘强,文学博士,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经学与古典诗学。

唐文治“新实学”思想研究

史 斌

摘要:唐文治的实学思想是对明清实学的传承与发展。时代变局之下,唐文治实学思想已经突破传统实学的范畴,具有“新实学”的理论意涵。通过融合西学知识体系,唐文治发展了传统实学的元气实体、理气合一、道器不离等思想,为其开展经世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唐文治认为,道德践履与经世实践必须结合,并且根据历史情境变化而调整其逻辑关系,做到“虚实相济”。在具体事功方面,唐文治开展了科技教育、工商实业、国际交流、立宪政治等经世活动,这些活动拓展了传统实学的内涵与外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通过探讨唐文治新实学的理论内涵与历史影响,可以更加清晰地梳理传统实学向现代学术转型的思想史轨迹,亦可以从实学视角为审视当代社会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唐文治 新实学 元气实体 经世致用 躬行实践

作者:史斌,科学技术史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科学思想史、中国实学思想史。

身体隐喻抑或共同存在?

——共同体可能性问题刍议

刘飞飞

摘要:以形塑共同体为指归的身体隐喻,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基于肢体器官的“一体化”,赋予心或首支配地位,强调主从协调对于共同体良性运转的意义;二是基于身体与其活动空间的嵌套关系,将身体与共同体同构化,使身体生来就背负着诸种责任。近代以来出现了强调身体私有的声音,身体拒绝沾染各种共同体色彩。面对身体隐喻的渐趋失效,重思如何形塑共同体成为新的课题。生存处境可以成为形塑共同体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共同的生存处境包含着人们勠力维系或改善共同存在的期待。惟在此种期待中,人们可朝向未来,共称“我们”。

关键词:身体隐喻 共同体 形塑 生存处境 共同存在

作者:刘飞飞,哲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比较哲学、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观念)史。

经典世界中的“四海”

郜 喆

摘要:“四海”是中国古代经典世界中独特的空间概念。在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洪水退却,陆地与海洋分隔,形成了作为自然空间的“九州”与“四海”。人类无法定居于海洋之上,“四海”遂成为文明之外的空间符号,代表着野蛮的生活方式,亦是经典世界中的流放之地。流放四海既是官方的刑罚,如“舜放四凶”;也可以是一种个人行为,如“泰伯奔吴”。在九州无道之时,被视为野蛮之地的“四海”成为人们可以逃亡的空间,“子欲居九夷”即为一例。因此,经典世界中的“四海”成为人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关键词:梁漱溟 伦理思想 伦理本位 心性论

作者:郜喆,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思想。

荀子“解蔽”思想对儒家“开放心灵”建构的启示

李海超

摘要:荀子“解蔽”思想对当代儒家的“开放心灵”建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荀子提出的心灵之无知、偏知、错知、贪知之蔽,揭示了常人心灵对知识、异见、正见、价值的封闭性。“兼陈万物而中悬衡”“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启发了开放心灵应具备的谦虚、包容、怀疑、知止的精神,这归根到底要求人们自觉心灵的有限性。“主其心而慎治之”的原则,提醒人们维系心灵自主性与心灵开放性的有机统一,它们是心灵自由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于开放心灵与开放社会之间的关系,荀子虽有所涉及但并未深入阐述,当代儒学在探讨开放心灵建设时应加强相关研究。

关键词:荀子 解蔽 开放心灵 开放社会

作者:李海超,哲学博士,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情感哲学、心灵哲学。

“羞恶之心”与“惭愧心所”的跨文化比较

杨本华

摘要:在国内外跨文化比较下的羞耻研究热潮中,孟子之“羞恶之心”成为中西羞耻文化比较的重点之一,但目前鲜有将“羞恶之心”与佛学的“惭心所法”“愧心所法”进行比较研究者。二者代表着两种羞耻文化,其分别在“心”与“义”、“心王”与“法”这两种结构基础上,建立了唯有人能羞耻的主体界限与相似的主伴心理结构,并有着对羞耻内外驱动力以及善恶的伦理思考。但由于二者分别根植于心性文化的德性“伦理”功能与心识“认识”宇宙实相功能,从而在上述共性中又有着根本的差异。跨文化的羞耻文化比较呈现出羞耻概念的张力,为理解当代荣辱观与传统羞耻观的承袭发展关系提供了一定借鉴。

关键词:羞恶之心 惭心所法 愧心所法 无惭心所法 无愧心所法

作者:杨本华,哲学博士,安徽大学哲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

天由感在,神以情存

——天地鬼神在场的存在论揭发

徐 玲

摘要:在存在者化的思维范式中,“天”常被诠释成客观外在的概念化实体。然而“天”作为至高无上的存在者,是不断涌现、生成发展的。问题在于“天”如何实现出场与涌现,孔子如何确证天地鬼神的在场。以祭祀活动为例,通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以及“君子三日齐,必见其所祭者”,论述确证鬼神在场的方式即“情”。而鬼神作为“天”的展现形式之一,通过“情以感神”的体证方式,可以推知“天”也可以通过“情之感”的存在活动实现出场与临在,并不断涌现自身,表现为天命、天道、鬼神、自然等等。总而言之,“情”以及“情之感”的存在活动,可以突破20世纪以来“人感天”即“主体—对象”的存在者化的思维范式,实现对天地鬼神在场的存在论揭发。

关键词:天地鬼神 情之感 祭祀 存在者化 孔子

作者:徐玲,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

来源:《孔子研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