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尽远古村的村民李先生反映,他家被认定为明末清初的古建筑,成为文物保护建筑,这本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可如今却陷入了两难的困境。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一座古建筑都仿佛是一部无言的史书,记载着往昔的岁月、民俗风情和先辈们的智慧。保护文物建筑,就是在保护我们的文化根基,这一点毋庸置疑。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李先生一家时,却发现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民生需求。李先生家人口增多,现有的居住空间已经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他想要重建房屋,却因文物保护的规定而受阻。这就像一个人被困在了历史与现实的夹缝之中,一边是不可违抗的文物保护政策,一边是实实在在的居住需求。



目前,当地政府已经安排主要领导牵头处理,多部门配合,这本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我们不禁要问,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何一开始会陷入僵局呢?是相关部门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存在僵化思维,还是真的存在既要保护文物又想避免麻烦的“既要又要”心态呢?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人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保护文物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类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如果为了保护一座古建筑,而让一个家庭失去基本的栖息之所,这无疑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就好比我们不能为了保护一棵古老的大树,而让树下的人无处遮风避雨。



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平衡,在文物保护和民生需求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契合点。比如,像前面提到的,为李先生批一块宅基地,让他能够重建家园。这样做,既没有破坏文物保护的原则,又解决了李先生一家的居住问题。这并非是一种妥协,而是一种智慧的决策。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会不断面临类似的矛盾。文物保护、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与民生需求之间,总会有一些摩擦。但我们要明白,这些看似对立的双方其实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只有当我们真正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每一个决策当中,才能让社会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