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阿勒泰地区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以来,6000余名大学生背上行囊,以青春名义,向西部出发,到阿勒泰齐聚,逐梦前行。他们把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为当代青年投身基层建功立业的生动写照。

20余年间,阿勒泰地区共青团系统始终坚持引才进阿、助才留阿导向,积极做好志愿者生活保障、日常管理服务、人岗适配、留疆政策落实等各项服务管理工作,为志愿者们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立大志,转道西进献青春

“小马,家里的奶疙瘩卖断货啦!”2月18日,2023年西部计划志愿者、阿勒泰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马秀泽接到了来自阿勒泰市阿苇滩镇青格劳村一位大姐的“报喜”电话。小屏幕开拓大市场,马秀泽和他的团队通过《融媒助农》栏目,将阿勒泰的优质农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推广至更广阔的市场。仅2024年7月14日至10月10日,“融媒助农”活动销售金额190余万元,受益农户20余户,受益群众近千人。



大学时期,马秀泽原本以为记者的工作仅仅是写好报道、拍好画面。但真正走进西部、走进基层后,他看到了农牧民群众的勤劳与智慧,也看到了他们在信息时代面临的困境。于是,他毅然拿起摄像机,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农牧民群众提高收入,用直播架起农产品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我现在真正明白了西部计划的意义,我的青春能在这里发光发热,值了!”马秀泽感慨地说,“自己的专业特长有了发挥平台,在离家3600多公里的地方,我找到了归属感。”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实施的一项青年人才工程。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一批批大学生选择参加西部计划的简朴初心。

做实事,建功育人共发展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奉献的青春最动人。从下定决心,到适应基层,西部计划志愿者需要经历自然环境、语言风俗、饮食习惯等诸多方面的考验。



“他们太需要我们了。看着满眼求知欲的孩子,我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在哈巴河县萨尔布拉克镇中心小学,西部计划志愿者陈希涛正用他独特的教学方式,激发着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面对语言沟通的难题,他一边用肢体动作夸张地比划,一边利用图画、实物讲解,甚至给家长发通知时也会加上哈萨克文。在他的努力下,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同样,在布尔津县冲乎尔镇寄宿制中学,西部计划志愿者杜晓月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这里的孩子80%是哈萨克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很多父母在外务工,爷爷奶奶带孩子,家校沟通困难重重。但杜晓月坚信:支教这件事需要一代代地接续。她努力适应环境,改进教学方法,用爱心和耐心陪伴着孩子们成长。

把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老师。胸怀理想、默默奉献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当地医疗教育、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奋斗锤炼本领,磨砺增长才干。

深扎根,无私奉献显担当

用奉献成就自我,用奉献影响社会。西部计划志愿者们深耕基层,与群众结下深厚感情,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

2009年8月,西部计划志愿者田少为来到吉木乃县别斯铁热克乡政府服务。面对艰苦的环境和复杂的基层工作,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扎根基层,用心服务。田少为说:“基层诉求多元,纠纷牵扯面广,刚开始就像团乱麻,无处下手。参与基层实践,就像在阅读一本‘无字之书’,只有保持耐心、不断学,才能学得深、悟得透。”



服务期间,他走遍了别斯铁热克乡牧民的3个夏牧场和1个冬窝子,了解牧民的需求和困难。得知有些牧民因年老体弱、残障等原因无法前往县城参加全民体检,他主动与乡卫生院联系,带着体检设备为牧民上门体检。

服务期满后,田少为选择了留下。“留在新疆,就要用心热爱、用情坚守。”他说。在基层这所大学校中,他不断磨炼自己,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每当看到一张张淳朴的笑脸、听到一声声真挚的感谢,他深感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如今的阿勒泰,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迈进。无数服务阿勒泰基层的志愿者用实践证明,西部不仅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更是干事创业的舞台。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阿勒泰篇章注入了强大的青春动力。

“青年们选择到基层一线去经风雨、接地气、长才干,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寄语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的具体行动。”阿勒泰地区团委书记戴星星说,“期待广大志愿者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收获成长,为阿勒泰地区的发展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常轶茹

实习记者:王景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