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23日,《列宁格勒真理报》公开发表了蒋经国《致母亲的公开信》。
在信中,蒋经国用严厉的口吻痛骂自己的父亲蒋介石,称他:
“以极端野蛮的手段屠杀了数万、数十万的兄弟同胞,前后连续三次出卖中国人民的利益。他是中国人民的仇敌,他是您儿子的仇敌。我有这样的父亲在中国人民之前是不能不感到耻辱的。对这样的父亲,不但没有任何敬爱之念,对这样的人物,我恨不得杀戮他、消灭他。”
其中的一段话颇为引人注目,就是蒋经国自爆家丑,称蒋介石曾残酷地家暴自己的母亲:
母亲,您还记得吧?是谁殴打您,抓住您的头发,将您从二楼拖到楼下?那不是他——蒋介石吗?
蒋经国这里所说的“母亲”,正是他的生母、蒋介石的发妻毛福梅。很多人因为蒋经国长得不像蒋介石而怀疑过他是不是蒋介石亲生,但事实上,只要看过毛福梅照片的人就会发现,蒋经国只是长得更像其母罢了。
毛福梅和蒋介石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包办婚姻,蒋介石对她素无感情,但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对毛福梅极为疼爱,所以蒋介石只能勉强维持和她的关系。
后来回国后,蒋经国声称,这封信是别人写的,强迫他署名的,但蒋介石殴打毛福梅这件事,应该确实出自蒋经国之口,因为一般人根本不会知道这种隐秘的家事。蒋经国当时身处苏联,是蒋介石的“质子”,为了自保他揭露父亲的丑闻,这在逻辑上是可以理解的。
如何确定蒋介石“家暴”是真的呢?只需翻看蒋介石日记就知道了。1921年5月,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以后,对母亲及家庭问题,总须不出恶声,无论对内对外,愤懑无似之际,不伸手殴人,誓守之终身,以赎昨日弥孽也。”
蒋介石要求自己以后“不伸手殴人”,这显然是针对自己家暴毛福梅的一种反思,他还说,自己对待毛福梅“已甚,自知非礼”。
蒋介石写下这篇的时候,蒋经国已经11岁。一个月后,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病逝,毛福梅从此失去了蒋母的庇护,蒋介石趁机向她提出了离婚。和蒋离婚后,毛福梅就回了浙江老家,此后孤独终生。
我们很难说,在看到蒋介石殴打母亲的时候,11岁的大孝子蒋经国是什么心情,恨是一定有过的。如果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和“弑父情结”理论来解释,蒋经国所说的:“对这样的人物我恨不得杀戮他、消灭他。”这未必不是心里话。
扯偏了。蒋经国去苏联是在1925年,当时是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蒋介石还是个正面人物,蒋经国也由此受到优待。然而,到了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蒋经国的处境就比较尴尬窘迫了,一直到1937年被赎回国,这10年他的日子过得都是比较憋屈的,而这封信痛骂父亲的信就写于这段时期。
蒋经国后来写过《在苏俄的日子》一书,称在这12年里,他“身心均受创伤,永远不会淡忘”。
据蒋经国回忆,这封痛骂蒋介石的信,是由时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及其同事写的。
当时王明对蒋经国说:“中国方面谣传你己在苏联遭到逮捕。你该写信告诉你母亲,你在此间工作,完全自由。我们怕你的中文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我们代你拟了一封信稿。”蒋经国说,自己在受到生命威胁的情况下,在这封信上署了自己的名字。
当然,蒋经国的说法也不能全信,他总不能说这封信是自己为了自保,自愿写的,然后希望父亲理解。正如我们前面的分析,蒋介石殴打毛福梅这样的事情,除了蒋经国,别人根本写不出来。
蒋经国对母亲毛福梅是非常孝顺的,1937年回到中国后,12年未见的母子抱头痛哭。蒋经国自愧12年未能尽孝,请求母亲搬去和自己一起生活,否则自己就长跪不起,毛福梅勉强答应。
但是,毛福梅这个人信佛,每天吃斋念经,乐善好施,乡邻都非常尊敬她,得知她要走,乡邻们也纷纷跪地恳求她不要离开。最后,毛福梅选择留在了老家。这个选择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
1939年,日寇轰炸蒋介石的老家,毛福梅逃出房外后,发现房门钥匙没拿,又跑回去拿,结果遇难,享年57岁。
得知母亲遇难,蒋经国悲愤难平,写下“以血洗血”四字,刻在石碑上,立于其母亲遇难处,誓报杀母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