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ebastian
截至发稿,《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125亿,成为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并冲进全球影史票房榜第八名。
本周的一条#饺子导演已闭关#的话题冲上了热搜,据可可豆动画的员工确认,哪吒的创作团队目前已停止所有对外采访,希望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本身。主创们心无旁骛的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创作中,是《哪吒之魔童闹海》能够收获如此之高的票房和成就的重要原因。
随着本片的爆火出圈,幕后的制作团队也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其中就有为哪吒中的角色们注入灵魂的配音演员们。
为小哪吒配音的吕艳婷曾透露,在配完《哪吒之魔童降世》后,她直接失声了一个月,声带受到极大损伤。到了《哪吒之魔童闹海》时,为了让哪吒的声音更贴合角色形象,吕艳婷得让自己的声音带上一种撕裂感,变得更加沙哑,每一次发声,都在挑战自己的极限。
西海龙王敖闰的配音演员周泳汐为了捕捉龙族特有的喉部共鸣,三个月泡在自然博物馆,记录蟒蛇吐信的嘶鸣。录音过程中周泳汐试了多达十七种哭法,最后用西藏诵经式的喉音颤鸣叠加海豚音,创造出穿透银幕的专属于敖闰的音色。
诸如此类的幕后故事,不仅发生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一部电影中,而是中国配音行业专业精神的缩影。
为了更好的了解配音行业当下的发展状况,以及在面对诸如“行业门槛低”的质疑、AI技术将取代真人配音演员的论调中,活跃在一线的配音从业者的真知灼见,我们邀请到了成立于2014年的专注于泛二次元声音产品的创作与开发,运营和推广的声之翼文化的配音演员、导演汐玥和赵秋融,与我们一同聊聊她们眼中的配音行业的现在和未来。
配音行业的当下:
项目多坎坷、行业标准有待完善
汐玥分享了她过去为某游戏厂商制作的知名国漫改编的游戏配音的经历,因为汐玥配的是儿童角色,又是国产动画电影中家喻户晓的一位,所以她的压力会很大。因为电影中的配音是真的找了孩子来配音,汐玥说小朋友的状态是很难模仿的,为了能够更好的塑造角色,她提前做了很长时间的练习。
提到为儿童角色配音,《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为小哪吒配音的吕艳婷老师的基本功很扎实,成年人配儿童经常会不好拿捏声线和心理状态,但吕艳婷老师配音过程中的气息、台词、对角色的把握都展现出了极强的控制力,使得配音始终能够贴合角色。
当被问及参与的作品是否有遇到什么波折时,兼任配音导演和配音演员工作的赵秋融,提到每一部参与的作品,都会遇到新的问题,感觉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她说曾为了作品修改,以及保证其更新进度,甚至一度住在公司。
在汐玥和赵秋融的分享中,二位不约而同的提到女配音演员的职业困境。
以广播剧行业为例,最初受关注的内容是女性向的作品,比如一部作品 ,只有一个女主,但是可以有不止一个男性角色围着他。甚至在广播剧题材中,纯爱向也是更主要的一类作品类型,因此对男演员的需求会更大。包括这两年主打女性消费市场的乙女游戏,也是对男配音员的需求量更大。
纵观配音行业,男女比例是严重失衡的,赵秋融提到行业内女性从业者的比例是更高的,但是并没有足够的工作机会给到她们。由于从市场端对男性配音员的需求更高,体现在酬劳上,也会出现不对等的情况。
随着近些年女性为主角作品的增多,如追光动画的白蛇系列、《小倩》等片都塑造了颇为出彩的女性角色。再如许多男性角色也会选用女性来完成配音,比如《哪吒》两部曲中的小哪吒,这都为逐步打破配音行业的性别壁垒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
配音行业的争议:
行业真的无门槛么?
《哪吒》系列的成功,离不开配音演员的极致投入。
导演饺子不仅亲自为片中的土拨鼠老大配音还全程事无巨细的监督配音工作,少年哪吒的声线从幼年到成年的转变,由两位演员接力完成——吕艳婷为幼年哪吒嘶吼到嗓音透支,需长期服用中药调理气血;成年哪吒的配音者囧森瑟夫则用声音演绎出角色从叛逆到成熟的蜕变。
这些案例印证了行业的共识:“两年练嘴,三年练口,五年出戏”。真正的配音艺术,远非“念台词”那么简单,而是对角色灵魂的解剖与重塑。
然而,近年来社交平台上“零基础速成”“副业月入过万”的配音培训广告泛滥,让大众误以为行业门槛极低。实际上,如《哪吒》配音导演陈浩所言,配音需要“声音的可塑性、对角色的理解力,以及瞬间的情感爆发力”。
根据智研咨询研究,中国配音行业市场规模虽已突破74.34亿元(2023年),但82.4%的企业注册资本不足500万,市场高度分散。这种“小而散”的格局,使得大量缺乏专业训练的新人涌入,加剧了低价竞争乱象。一位从业者坦言:“500人争抢一个200元/小时的配音单,甚至有人连口齿都不清”。
对此,赵秋融认为配音演员是没有专业门槛的,但是想做好配音工作,门槛特别高,普通话、配音基本功,这些只是最基本的。真正好的配音演员,不仅仅要有知识的储备量、生活的阅历和体验,还要有优秀的表演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能吃苦的韧劲儿。
赵秋融举了个例子,假如配音时遇到作品涉及古诗词或古汉语多的台词,如果知识储备不够,可能连诗人当时的心路历程都不了解,甚至不明白诗词描述的是高兴还是悲伤;又或者连台词讲什么、断句都不知道,又何谈理解角色、进行配音创作。
提到培养新的配音演员,赵秋融和汐玥都认为“启蒙”是最重要的。基本功的培训和日积月累的刻苦练习固然重要,但更多的课程设置是为了让学员知道什么是更好的配音,配音演员的核心是“表演”而不是“播读”。
配音行业的未来:
AI真的会抢了配音员的“饭碗”?
当《哪吒》团队在录音棚打磨每一句台词时,AI技术正悄然改写行业规则。
短视频平台上,“注意看,这个男孩叫小帅”的机械旁白已成主流,低成本的有声书、广告配音市场被AI迅速占领。技术公司如ElevenLabs推出的AI语音合成工具,甚至能克隆人声并支持多语言切换。
汐玥提到现在有一个新兴的职业叫“AI训练师”,需要专业的配音导演通过对话、沟通,对AI进行教学,产生一个富有情感的声音模型。虽然这种语言模型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配音,但是汐玥认为想要完全替代配音员,还有一段时间要走,因为配音工作是一种强情感表达。
比起担忧自己的工作会被AI取代,汐玥和赵秋融都认为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和精进自己的业务能力,她们说,语言是人内心的折射,弦外音,话外意。
AI可以模拟人的语气、语调,但基于人的思想去说出的话,可能是有潜台词的内容,AI很难把人们思想的复杂性所体现的潜台词完全模拟出来。AI的冲击可以让行业不断拉高基准线,让大家不断提高自己。
在《哪吒》这类需要情感张力的作品中,AI仍难替代人类。
敖丙的配音演员翰墨曾提到:“龙族的悲怆与隐忍,必须通过声线的颤抖与停顿传递,这是算法无法计算的”。数据显示,影视、游戏等高端配音市场仍以人工为主,AI仅占据有声书、短视频等新兴领域的24%份额。
正如从业者所言:“AI能替代稳定输出,但无法创造灵魂”。
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声浪到AI的轰鸣,中国配音演员正站在历史的分水岭。当技术冲淡了门槛的争议,真正的艺术终将浮出水面——那些在录音棚里燃烧自己、赋予角色生命的声音,永远不会被算法取代。或许,行业的未来正如电影中哪吒的呐喊:“我命由我不由天”。
/ MOR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