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北美下映了?总票房只有《美队4》的10%?”——这个看似爆炸性的传言,最近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但翻开真实数据,你会发现这可能是2025年开年最离谱的“电影谣言”。事实究竟如何?我们用票房数字说话。
截至2月22日,《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票房已达130.02亿元(约18.1亿美元),其中北美地区以945家影院开画规模创下华语片纪录,首周末票房直接碾压近20年华语片预售、总票房及排片三大纪录。
而《美国队长4》在中国大陆上映5天累计票房仅8281万元,北美首周末票房8850万美元(约6.4亿元人民币)。若按用户所述“总票房是《美队4》的10%”,《哪吒2》全球票房应不足1.8亿美元,这与实际数据相差近10倍。事实上,《美队4》全球票房预计仅为《哪吒2》的7%左右,这个数字对比恰与传言完全颠倒。
这场“数据乌龙”背后,藏着更值得玩味的现象:当《哪吒2》以日均1.6亿观影人次刷新纪录,甚至带动湖北洪湖藕粉日销258吨时,《美队4》却因“社区调解式话疗反派”“新任美队战力薄弱”等槽点遭遇口碑崩塌。
一边是东莞潮玩工厂为哪吒周边订单24小时赶工,另一边是漫威粉丝在影院质问“我的盾牌打击感去哪了”。两部电影的市场表现,恰似中美文化产业的镜像——前者用“七色宝莲”重塑东方神话的美学体系,后者却在“政治正确”与“情怀透支”的夹缝中进退维谷。
若非要寻找10%的关联,或许体现在文化输出的维度:《哪吒2》北美观众中非华人群体占比约15%,而《美队4》在中国市场的票房贡献率恰为其全球票房的10%。这种微妙的数据呼应,揭示的不仅是市场选择,更是文化认同的变迁。
当周星驰扎着哪吒同款丸子头为电影粤语版造势,当芬兰媒体将《哪吒2》视为“中国不再需要好莱坞”的宣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票房数字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于叙事话语权的深层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