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突发的猝死事件,是社会的巨大损失,也是家庭的悲剧。

中国每年103万人发生院外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非常非常低,大约2%。

要抢救成功,需要人,也需要物。

人,是指经过急救培训的大众,身边的每个人。

物,主要是AED,也就是自动体外除颤器。

10年前,中国公共场所急救建设,人几乎没有,物完全没有。

现在,经过培训的人越来越多,AED的配置也有了一定规模。

AED是可靠的。

但经过培训的人,却不一定可靠。

例如下面这个视频


穿着白大褂的反而成为现场几乎是最不可靠的

A医生,你是给心脏骤停的人扎针灸吗?咋想的?

B医生,你的胸外按压为何成了胸口揉搓?

患者是幸运的,AED也是给力的。

但专业人士不专业的问题是个大问题。

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士都不太靠谱,

作为公众学习急救,就更有挑战性。

需要找靠谱的导师和课程进行学习,

学习过程中也应该有足够的操作训练并得到导师针对性指导,

最好是带有场景模拟的培训,

在沉浸式场景中去思考、展示、暴露并得到导师的复盘和反馈。

这是肌肉记忆的成长。

也是急救思维的重建。

10年前,我发起夜鹰急救训练营线下培训时,中国公共场所还没有AED,互联网上关于急救科普描述几乎没有都是或多或少错误的。

现在靠谱的急救科普知识已经很容易找到,询问Deepseek它还能告诉你急救思考过程,提供的急救科普信息可靠性非常强,一些急救误区也解释的很清晰。

AED也逐渐成为城市公共场所的标配。

但急救教育培训仍存在巨大提升空间。

因此,今年夜鹰急救训练营改版,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侧重实战,在加强技能训练基础上,采用团队协作、场景模拟的方式,让学员在技能和情境决策上得到全面提升。

课程内容设计:


近期,广州、南宁、武汉、郑州、上海、北京、成都、重庆等城市陆续开课。

欢迎企业、机构或个人咨询。微信:deyeying0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