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环卫工招聘引发的“中年危机地震”
“35岁以上禁止应聘”——当这样的字眼出现在公务员、程序员、销售、金融精英的招聘启事中,人们早已经习惯性麻木了。
但当广州市白云区新市街道办将这条“潜规则”套在环卫工岗位时,舆论瞬间炸锅。 2025年2月12日,一则招聘公告悄然挂上政府官网:
“招6名环卫工,年龄限35岁以下,持驾照者放宽至40岁。”
没有学历、户籍、性别限制,唯独年龄成了“铁闸”。
街道办工作人员最初回应:“这是用工需求,不是歧视”。
可当舆论追问“夜间搬运垃圾是否需要电竞选手般的反应速度”时,这场争论撕开了中国职场最隐秘的伤口:
35岁,究竟是谁规定的“职场淘汰线”? 街道办的解释看似合理:工作强度大、需夜间作业,需要“体能优势”。
但翻开白云区其他街道的招聘记录,矛盾立现:
2023年4月,同区招聘环卫工要求男性55岁、女性45岁以下;2023年7月,标准收紧至男性50岁、女性40岁。
三年间,年龄门槛悄然缩紧15岁,而垃圾处理不还是依靠“原始”的人力模式吗,年轻化的意义又体现在哪里?
是改用了智能扫帚,还是拖把需要给它“AI指令”?
广州有一个很有名的舞蹈团队“天河女团”,其成员均来自于天河环二所的环卫工们。
实话说,我很佩服这些环卫工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也转变了公众对于这个职业的刻板印象。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些成员大部分是外地来广州追梦的打工人,选择环卫恐怕并非他们所愿,不过是被现实所迫而已。
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有几个人会甘心在一把扫帚里寻找快乐?
这种“苦中做乐”的精神值得敬重,不过年轻人扎堆环卫的就业趋向却不应该被赞扬。
在劳动分工日益细致的今天,留给那些高龄、低学历甚至身体残疾就业人员的机会本就越来越少。
何必再用一个35岁门槛,把环卫工人这条路也给他们堵死!
到了今天,35岁以上打工人连做环卫工都不配,这不是莫大的讽刺吗。
国家一边大力推动延迟退休,地方就一个劲的给就业垒门槛,这是在把老百姓当猴耍吗?更讽刺的是,当记者质疑“环卫工是否需年轻人专属”时,街道办反呛:“不要戴有色眼镜看这个行业”。
一边用年龄设限制造歧视,一边指责公众“歧视环卫工”,这套逻辑堪称当代职场“PUA”范本。
不得不说,在甩锅这一点上,他们从来都没有让公众失望过。
有成绩争着亮相,出问题就是“临时工”顶上,自己做了匪夷所思的事,还倒打一耙怪舆论“戴有色眼镜”,如此逻辑,实在是高!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指出,2022年,全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是39.72岁。
据非官方统计,中国40-60岁劳动者已经占到就业人口的42%,却也是裁员潮的重灾区。
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35岁以上求职者占比从2020年的19%攀升至2023年的46%。
而企业发布的同年龄段岗位却缩减了23%。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有统计称,35岁以上求职者平均投递62份简历才能获得1次面试机会。
而此次事件暴露的深层危机在于:连体力劳动岗位都开始驱逐中年人,他们还能退向何处?
更让公众担忧的是,此次事件还是官方触发,尽管始作俑者只是基层街道办,可仍旧被网友视为政府意志的体现。
到底是谁在制造“35岁恐惧”?追溯这场闹剧的根源,会发现这背中隐藏了三重推手:
1. 企业风险规避型管理:用人单位将培训成本、医疗风险简单折算为年龄数字,却忽视经验价值。
例如佛山某单位曾招聘35岁以下保洁员,要求“女性、身高158以上,初中以上学历。”
此事被曝光后,招聘单位紧急回应称,之所以做出这些要求,是因为保洁要“兼顾会议接待”。
给一份工资,要打两份工,这不是压榨劳动力又是什么?
如今很多用人单位,默认35岁以上员工“年龄大、接受新事物较慢、用工成本高”。
尤其是企业,总喜欢打着市场的幌子为就业设门槛,导致35岁以上打工人处境越来越尴尬。
2. 越发扭曲的“年轻崇拜”:80后的悲催,在就业市场表现的太过于明显。
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流行的是“成熟稳重风”,等他们人到中年,“朝气蓬勃”的观念又大行其道。
以前用人单位把“没经验”当成拒绝理由,如今动辄又嫌弃他们“没有冲劲”。
这就好像,当我们80后上小学的时候,中专生还是香饽饽,;可等我们毕业,已经进入大学生的时代了。
从政府到企业,动辄要提“年轻化”,那些“大龄就业者”的未来又该如何?
年轻不是一个百试百灵的灵丹妙药,中年人的经验、稳重难道就丝毫不值钱了。
唯年轻论,这种并不科学的数据游戏正在向体制内外蔓延。
3. 法律执行有太多的缝隙可钻:尽管从《劳动合同法》到《就业促进法》都明令禁止搞年龄歧视,但却缺乏具体处罚罚细则。
如此一来,就给了用工方太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此次事件中,街道办一边道歉整改,一边坚持“用工自主权”,正是钻了法律空子。事件曝光48小时后,新市街道办宣布整改,承诺优化招聘条件。
但这远非终点。真正的解决方案需要三方重构:
从企业端来说,用能力而非年龄去正确评价劳动者,破除“年轻=能干”的片面认知。
年轻人有年轻的优势,中年人也有中年的强项,两者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
好的企业和领导者,应该是学会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而非简单用年龄一刀切的粗暴划分。
从政策端的角度,参考欧盟《平等待遇指令》,对年龄歧视行为设定明确赔偿标准,而非轻飘飘的“一改了之”。
有一句话说的好,“如果道歉有用,那还要警察干什么。”
韩国更是立法要求企业公开招聘年龄分布,接受社会监督。
而从打工人个体端来说,遭遇年龄歧视不要认怂,反手就来个举报,能不能入职不说,反正气不能白受。
结语
当我们为环卫工争论时,其实在拯救未来的自己。
这场风波最荒诞的隐喻在于:那些制定35岁红线的人,终将跨过这道门槛。
今天的排斥,可能正在为明天的自己掘墓。
就像影视剧里那个外卖平台为骑手制定规则的管理者,在被裁员送外卖后,亲身体验了自己当初做下的孽。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在于GDP多高,一个城市的文明象征,也不在于拿了几个“文明城市”的牌匾。
恰恰体现在,它们对弱势群体的关心程度,就像怎样对待那些“不再年轻”的劳动者一样。
当我们在键盘前嘲讽“35岁环卫工”时,不妨问问:
如果明天被职场抛弃的是你,社会是否准备好了接住你的坠落?
而当大家一窝蜂的都在批评“超35岁不配当环卫工”,说明这事就严重了。正在阅读本文的朋友,你遭遇过职场年龄歧视吗?期待您的留言和分享,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