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雯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随着气温回升,各地抓田管、抢农时,紧锣密鼓地开展春耕备耕工作。广袤田野上,无人驾驶拖拉机正沿着预设路线精准作业;广阔蓝天里,植保无人机按预设路线在田间盘旋;电脑云端,手机APP就能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这幅万物复苏的春耕画卷里,科技正以细腻笔触勾勒着现代农业的新形态,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春耕备耕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春播粮食产量占全年六成左右,春管粮食产量占主要口粮的近四成。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科技助力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要保持粮食产量的稳和增,让“中国碗”装上更多“中国粮”,打好粮食生产“第一仗”至关重要。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粮食生产科技含量,让更多“科技新军”发挥更大作用,端稳“中国饭碗”,把牢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智慧农田建设正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在山东寿光,蔬菜大棚内分布着成千上万个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参数,AI系统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自动调节环境;安徽亳州,“智慧麦田”项目通过5G物联网实现病虫害远程诊断,农药喷洒效率提升3倍。据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消息,依托各类新型智能农机装备,全省目前共建设各类“无人化”农场283个,项目总投入8.72亿元,建设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些创新实践印证着:当传统农耕邂逅数字技术,“智慧大脑”正重塑传统的耕作模式,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升级“装备”,也要升级技术。农技推广服务是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田间的“最后一公里”。当前,农业农村部已派出22个工作组和科技小分队,分赴粮油主产省份,调查小麦油菜苗情长势、粮食价格、种植意向和农资下摆等情况。江苏“农技耘”App集聚全省农业科教推广资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提供“全天候、保姆式”农技信息服务。短视频平台上,一些热心的农技工作者为粉丝答疑解惑,把专业的信息分享给更多农户。无论是派出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把脉”“问诊”,还是提供“指尖上的农业服务”,农技推广在数字化浪潮中,进一步打破技术推广的时空壁垒,为更多农户带去技术的滋养。
打好春耕备耕“第一仗”,既仰赖现代农业设施和技术装备的厚积薄发,也需要有关部门和广大农户的通力协作。无论是加强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保障,还是加强天气、交通等有关环节的协同配合,利用大数据、北斗卫星等新技术,科技的力量正渗透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提供有力支撑。
从北斗导航指引的智慧农机,到云端运行的农业大脑;从精准滴灌的智能系统,到手机端跳动的墒情数据,在希望的田野上,“科技新军”跑出春耕“加速度”,科技执笔,一幅更加壮丽的春耕新图景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