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了,竟然还有如此“阴间”的新闻。
最近有个帖子,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近3万的评论,十几万的转发,网友的愤怒快要盖不住了。
事情是这样的。
女主是个85年的广西女孩,是一个事业型女性。
她工作出色,经济独立,能照顾好自己,也能照顾好家人,是弟弟妹妹们的榜样。
但即使如此,她在家乡人的嘴里,依然被打上了“嫁不出去”“大龄剩女”“没人要”的标签。
为此,家人频频催婚,希望她能早日嫁出去。
她清醒地意识到,结婚并不一定能过得比现在更好。
所以,面对父母的百般催促,她也没有随随便便就把自己嫁掉,而是按着自己的节奏,好好地过日子。
她养了一只可爱的宠物猫,猫咪乖巧温顺,毛色光亮,如同一个毛茸茸的小天使。她精心呵护着这只猫,给它温暖的小窝,美味的猫粮。
在她心中,猫咪早已成为家庭的一员,是她疲惫生活中的治愈良药。每天下班后,只要一看到猫咪在门口摇着尾巴迎接她,所有的疲惫和压力都烟消云散。
可是,她对猫咪的这份爱,却成了家人眼中的“大逆不道”。
父母认为,一个年近四十的女人,不把心思放在找对象结婚生子上,却整天围着一只猫转,简直是离经叛道。
他们的观念里,结婚生子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不结婚不生育就是违背常理。这种旧观念,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紧紧地束缚着她。
在某一天,她结束了一天的辛勤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满心期待地想要抱抱那只可爱的猫咪,却发现猫咪不见了。
她四处寻找,最后却在餐桌上看到了让她心碎的一幕——那只曾经活蹦乱跳的猫咪,被做成了一道菜,放在父亲面前的盘子里。
父亲还若无其事地大口咀嚼着,仿佛这只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从她的视角来看,这是多么残忍的一幕啊!那只猫咪是她在冰冷世界里的温暖依靠,是她对抗生活压力和外界质疑的唯一慰藉。
然而,父亲仅仅因为她不顺从自己结婚生子的要求,就冷血地杀害了猫咪。父亲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极端的逼迫手段,仿佛在说:“你不生孩子,把小猫当孩子养,那我就毁掉它,看你听不听话。”
这一沉重的打击,如同一块巨石,彻底压垮了她的内心防线。
原本那个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女孩,从此变得一蹶不振。她开始变得浑浑噩噩,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在家人的安排下,她不得不去参加各种相亲活动,试图过上父母眼中“正常”的生活。
她就像一只被剪断翅膀的鸟儿,失去了自由飞翔的能力,只能按照家人设计好的路线前行。
父母看似是为了她好,但实际上,他们杀掉的不仅仅是一只猫,更是一个努力挣脱原生家庭束缚、勇敢追求自我的灵魂。
其实,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
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曾深刻指出:婚姻是父母控制孩子的重要工具。
很多女性的价值,被错误地绑定在婚姻和生育上。父母们为了达到让孩子结婚生子的目的,会不择手段。
记得知乎上有一个作者分享自己的经历,她在离家出差的时候,父母残忍地杀害了她的猫。
父亲把猫放进滚烫的开水里,听着猫咪痛苦的尖叫,还一边给她打电话,试图以此来教育她要认真工作,赶紧找对象结婚,不要“玩物丧志”。
那一刻,她在电话这头心如刀绞,但却无力反抗。
挂掉电话后,她鼓足勇气,趁家里没人时,迅速收拾行李搬离了家。
她换了工作,换了居住地址,去了几千公里之外的城市。
如今,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了车子和房子,重新养了宠物,过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
这个作者的经历告诉我们,人有时候确实需要鼓起勇气,拿出狠心,才能从让自己窒息的原生家庭中抽离出来。
如果一直懦弱地忍受,就永远无法摆脱束缚,只能被困在那个黑暗的笼子里,无法看到外面广阔的世界。
还有一个“宠物兔子被家人吃了”的故事也令人痛心。
父母在没有征求女儿同意的情况下,就擅自把她养了一年多的兔子杀了吃了。
女儿得知后,悲痛万分,既震惊又伤心。然而,父亲却反过来教训她不懂事,还说养她十八年,自己在她心里还不如一只动物。
有网友指出,这其实是一种“服从性测试”。父母想要通过毁掉孩子最在乎的东西,来测试孩子是否会听话。
如果孩子不反抗,就会被他们彻底拿捏;而孩子一旦反抗,就会被贴上“不孝”“不顾念亲情”的标签。
在很多家庭的细节中,长辈总是试图展示自己的绝对权威,不断试探孩子的底线。为了维护所谓的权威,他们不惜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去控制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遭遇许多来自父母类似的精神控制。
小时候,孩子们可能有自己喜欢的玩具、手办,这些物品承载着他们的快乐和梦想。
然而,父母却以影响学习为由,不经孩子同意就送给亲戚家的孩子。
孩子想要反抗,却会被父母说教一番;孩子有了父母不支持的小爱好,比如画画、写小说,也会被训斥“不务正业”“让父母失望”。
这些言语和行为背后的潜台词其实很明显:“你要按照我的规则来生活,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孩子渐渐长大,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父母自作主张地替孩子改专业,说孩子年纪小,什么都不懂;成年之后,父母又逼迫孩子辞职回家结婚生子。
就这样,孩子在父母的一步步操控下,渐渐失去了自我,变得唯唯诺诺。
而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时,父母又会失望地指责孩子没出息,是个“窝囊”。
父母们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悲伤和绝望,他们自认为是“为了孩子好”,却不知道这种以爱之名的精神控制和绑架,给孩子带来了多大的伤害。
他们试图用“你不听我的,就是不爱我们”这样的情感操纵,让孩子产生愧疚之心,从而屈服于他们的意志。
“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你怎么就不领情呢?”
父母们总是这样说,但他们却忘记了,孩子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人生选择和追求。
在父母制定的规则下,孩子就像提线木偶一样,失去了生命力和创造力,无法自由地成长和发展。
在电影《哪吒2》中,龙王敖光对儿子敖丙说的话让人深思:“以前,父王只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
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
你的路还需要你去闯。”时代在不断变化,父母曾经的经验未必能适应现在的社会。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兴趣和梦想,不应该被禁锢在父母的认知里。
孩子就像一颗种子,有自己的生长方向和姿态。也许它会坚定地朝着阳光的方向茁壮成长,也许它会在风雨中摇曳,但每一次的摇曳其实都是它探索世界、适应环境的方式。
父母应该明白,适当地放手,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哪怕这个模样和自己心中的期望有所不同,这才是真正的爱和教育。
胡适曾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我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这句话说得多么深刻啊!作为父母,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孩子是独立于自己的生命个体。
父母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分享给孩子,在孩子面临困难时提供支持,但绝不能强行干涉孩子的选择,将自己的观点和期望强加给孩子。
为人父母,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相互遇见、相互陪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给予影响和引导,但不能专制地掌控孩子的人生。要相信孩子,他们有能力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