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其经历可细分为多个阶段。
蜀中岁月(出生 - 24 岁)
李白降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五岁时举家迁至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在此度过的青少年时期,他接受了良好教育,“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广泛涉猎儒家经典、诸子百家,还对剑术、纵横术饶有兴趣。他喜好行侠仗义,热衷结交朋友,曾于青城山隐居读书,这段静谧时光为其日后的文学创作筑牢根基。
仗剑天涯,辞亲远游(24 - 42 岁)
24 岁时,李白毅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顺着长江而下,足迹遍布江陵、洞庭、庐山、金陵、扬州等地。在扬州,他广结好友,钱财散尽,不久便陷入经济困境,还曾染病。这段经历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人生阅历,促使他创作了诸多描绘自然山水、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的诗作。
后来,李白在湖北安陆结识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二人成婚并居住了约十年。在此期间,他持续游历,与各地名士交往,同时频繁向地方官员和权贵投递诗文,渴望得到举荐从而踏入仕途,然而始终未能如愿。但他的诗名却逐渐远扬,与孟浩然等著名诗人结下深厚情谊。
隐居徂徕山与寓家乾封时光(约 30 - 35 岁)
这一阶段,李白来到山东,选择在徂徕山隐居。徂徕山清幽的环境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影响了李白的心境与创作。他与当地文人隐士往来密切,饮酒赋诗,共同探讨人生哲理与文学艺术。隐居期间,李白创作了不少描绘山林景致、表达内心感悟的诗篇,文风愈发质朴自然,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道家思想的深度体悟。
同时,李白将家安在乾封(今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旧县村)。乾封独特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以及浓厚的人文氛围,皆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他深入体验当地百姓的生活,参与各类民间活动,这些经历融入其诗歌创作,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
长安风云(42 - 45 岁)
天宝元年(742 年),凭借道士吴筠和玉真公主的举荐,李白终于得到唐玄宗的征召,前往长安。初入长安,他深受唐玄宗赏识,获任翰林供奉,负责为皇帝草拟文诰诏令等文件。在宫中,李白留下了如《清平调》三首这般以华丽词藻赞美杨贵妃美貌的应制诗。然而,翰林供奉并非实职,无法让李白施展政治抱负,宫廷生活的复杂拘束以及权贵的排挤,令他深感失望。
李白生性豪放不羁,不愿迎合权贵,在长安仅三年,便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时,虽满心失落,但他对现实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创作风格也愈发成熟,诗歌中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更为深刻。
归乡与同游(45 - 46 岁)
离开长安后,李白径直回到寓家乾封。此时的他,经历了长安的繁华与失意,心境已截然不同。家中孩子的成长让他倍感欣慰,短暂的相聚给予他心灵的慰藉。
在乾封稍作停留后,李白与杜甫相遇。杜甫彼时虽名气不及李白,但两人对诗歌的热爱与对人生的见解一拍即合。他们一同踏上出游之路,从乾封出发,游历周边的山川名胜。一路上,他们谈论诗歌创作,交流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李白的豪放洒脱与杜甫的沉郁顿挫相互碰撞,擦出别样的思想火花。他们或在青山绿水间饮酒赋诗,或于古寺旧亭中畅谈理想,这段出游经历不仅加深了两人的友谊,也为他们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灵感。
再度漂泊(46 - 55 岁)
结束与杜甫的同游后,李白又开始了长达近十年的漂泊漫游。他东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在这里不仅与杜甫重逢,还结识了高适。三人结伴而行,共享游历之乐。之后,李白继续辗转于山东、江浙等地,丰富的阅历让他的诗歌创作题材更加广泛,既有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感慨,更不乏对政治黑暗的批判。
安史之乱与暮年余晖(55 - 62 岁)
天宝十四年(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天下陷入动荡。李白选择隐居庐山,后受永王李璘征召入幕。他满心期待借此实现政治抱负,助永王平定叛乱,恢复国家安宁。然而,李璘与唐肃宗李亨争权,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因此获罪,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在流放途中,行至白帝城时,李白获赦。惊喜交加之下,他顺江而下,写下了《早发白帝城》。此后,李白辗转于金陵、宣城等地,生活愈发困苦。宝应元年(762 年),李白在当涂县(今安徽马鞍山)投靠族叔李阳冰,同年病逝,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李白的一生,在理想与现实间激烈碰撞,他以卓越才华与豪放性格,在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其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